羏誩炏的回答:《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 卧龙小诸葛的回答:第一节、悲剧《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 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汉人刘向的《说苑》、《汉书·于定国传》、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但毫无疑问,关汉卿在写作这部剧本时,渗透了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所以它完全没有历史传说故事的气息,而给人以活生生的感受。 (二)、主题思想: 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官吏每无心正法,教百姓有口难言”。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三)、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其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统一。(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抗争表现在对于张驴儿、官府拷打、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叱天骂地、鬼魂复仇是其生前斗争精神的延续。) (四)、窦娥悲剧的成因 社会根源:残酷的高利贷剥削;流氓恶势力的横行(赛卢医、张驴儿父子);官府贪暴黑暗(姚杌太守) 思想根源: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冲突。此剧既揭示了悲剧主人公惨遭虐杀的直接的社会根源,也剖析了导致这位善良孤弱的女性负屈衔冤而死的思想根源。沉潜于主人公命运深处的情感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也是这部悲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窦娥又是强权制度下一位贞烈女子的人格悲剧和命运悲剧。 鬼戏和清官断狱剧的结局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在于崇尚权力。为窦娥伸冤复仇的是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休整使窦天章,他能任此要职常此大权——敕赐势剑金牌,体察滥官污吏,先斩后奏是因为“圣恩可怜”。这种情节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幻想,而且有意识地宣扬皇帝的恩德。虽然皇帝并未出场,但这样的安排是在暗示观众虽然“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人不冤哉”,但皇帝是圣明的,决不饶恕为非作歹的官吏。第四折最后冤狱平反后的窦娥唱“从今后把势剑金牌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这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意义;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鬼魂力争雪冤)与其说是清官的功劳,不如说是窦娥斗争的结果。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渲染了悲剧气氛。 关汉卿的公案剧代表作除了《窦娥冤》外还有《鲁斋郎》、《蝴蝶梦》两剧。这些剧作通过公案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的政治势力和邪恶的社会势力对弱小者的残酷压迫,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生活的向往。 第二节、喜剧《救风尘》 (一)、主题思想 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宋引章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二)、赵盼儿形象的分析 (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 (2)侠义心肠,泼辣豪放。 这两种剧本的特点,都用了戏弄的手法,都是把恶势力的代表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虽然貌似强大,却由于自身的卑劣品格而受到引诱、欺骗,终于大倒其霉,这无疑给普通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在这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不赞同的色相欺骗,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报复手段,这显然反映出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念,剧情也因此变得十分活跃。 《拜月亭》和《调风月》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剧。另外,《金线池》和《谢天香》都是写士子与妓女的爱情,这是以前的其他类型文学中经常涉及的题材。但在关汉卿的笔下,那种彼此天涯沦落、相互怜惜的意味要更为浓厚,这同元代文人的现实处境及关汉卿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尤其是剧中对杜蕊娘、谢天香两个妓女的心理和性格,描写得真实而细致,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理解。 第三节、历史剧《单刀会》 《单刀会》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单刀会》是七百多年来唯一基本按杂剧原貌演出的剧目。 (一)、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二)、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智勇兼备,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三)、戏剧结构 第一、二折主要人物关羽均未出场,均为铺垫。关羽第三折方出场。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为全剧高潮所在,与一般元杂剧高潮在第三折有异,避免了强弩之末的弊病。尤其[新水令]与[驻马听]二曲足以表现关羽的英风豪气。 (四)、历史剧的特色 (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 此剧取材于晋人陈寿的《三国志》和宋话本《三国志平话》,但剧作根据元代时代精神对史料进行了改造。《三国志》记载鲁肃为了索取荆州与关羽会合,大义凛然地谴责刘备背信弃义,关羽无言以对。平话《三分事略》则显示出“尊刘”的倾向,着意渲染关羽的英武盖世,慷慨应对,鲁肃反而理屈辞穷。《单刀会》杂剧汲取了平话的尊刘立场,在设置情陈时又融入了作者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关羽以蜀汉为正统,处处维护汉朝的土地和声誉,为史书和小说所无,这是作者从反抗民族压迫出发,以关羽故事反映元代汉族人民要求扬眉吐气的心声。 (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 将史书中“诸将军单刀赴会”改成关羽一人单刀赴会,突出其过人勇气;将史书中性格宽厚的鲁肃改为奸佞小人,衬托出关羽的正义。 英雄末路《西蜀梦》、《哭存孝》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希望以上能帮到你。 春风的回答:《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 Sorry╰该甪?的回答: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