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辉的回答: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满江深夜月明时。 涟漪的回答:斑竹枝 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李曦的回答: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http://url.cn/2CWvun
------------------ 泪痕点点寄相思
作品鉴赏 这是刘禹锡拟民歌体之作。诗中叙写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这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诗人也着意渲染其忧思伤感、哀怨凄凉的情调。作者充分利用潇湘地理风物,婉转复沓,深得民歌一唱三叹之妙。全词借咏斑竹以寄怀古之幽思。“深夜月明”,潇湘泛舟。作者触景生情,怀古抒怀。全词哀婉幽怨,思绪缠绵,体现了梦得词的风格特色。
作品原文 潇湘神① 斑竹枝②,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③。楚客要听瑶瑟怨④,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品注释 ①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③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④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名家辑评 黄山谷《山谷琴趣外篇》:“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子瞻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九疑怀古之作。当湘帆九转时,访英、皇遗迹,而芳草露寒,五铢佩远,既欲即而无从,则相思所寄,惟斑竹之“泪痕”;哀音所传,惟夜寒之‘瑶瑟’,亦如萼绿华之来无定所也。李白诗‘白云明月吊湘娥’,与此词之“深夜月明”同其幽怨。”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3] (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等传世名句。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有《刘宾客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