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鸣的回答:那俩没有给曹操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旧情上海滩的回答:袁绍做事不果断,有好计谋也犹豫不定,不会马上实施,错过良机。 曹操曾经这样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意思是:“袁绍这个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厉害,很威武 但是内心的胆子却很小. 遇到问题总是不断的思前想后,却不能做出决定.干大事的话,总是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缩不前.见到蝇头小利却总是不顾一切的想要夺取,没有头脑。”每遇重大决策,犹豫不决,就失去了机会。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此时,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攻打刘备,终于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都。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许都便不再是空虚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兵众虽少,也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计。将军据有山河之固,拥有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选拔精锐,分为奇兵,速速打击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他救右则击左,救左则击右,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这样,我方还没疲劳,敌方已经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战胜它。如今放弃必胜的策略,以一战决定成败,倘若不能如愿,悔之晚矣!”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 林秀山的回答:1、那是演义,所以丑化反面角色是必须的。(虽然在我看来并没丑化多少) 2、田丰本身曾官拜冀州别驾,换现在看就是个副省长、实权派的那种。而郭图许攸这俩严格来说只是狗头军师的性质。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可以称之为门客、清客、捧臭脚的,这地位差距之大,略一比较就能比出来。 3、分别看郭图、许攸二人。郭图在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后,试图围魏救赵,无果。而后又嘲讽张郃,导致其降曹。而在此之前,其一力主张决战,官渡之败后又引得袁氏兄弟相残,就这几点来说,智商无下限都不足为过。要知道颜良文丑去后,袁绍手下堪可一用的大将有几位?他这思想可一直都是主张窝里斗的,自古主张窝里斗的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这个看建文帝和其周围那几个2B师傅就能看出来。(个人怀疑郭图是不是就是个反骨仔,曹操内线) 而许攸呢,虽然于曹操有功,但是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这就叫不识时务、不智,甚至还不如杨修聪明。你投奔人家叫人家老板,还老说老板的不是,换现在不炒你鱿鱼才怪。 所以说,这二位智商明显有着严重问题,如果不是袁绍,这俩根本不可能在三国史上留下任何记载。 ==================== 田丰应该说是位知兵的主,如果当时袁绍能耐下性子依照田丰之策,虽然攻占的速度慢了点,但却可以想象其结果如何。 况且田丰之死也有因为袁绍本人羞于见他的因素,所以说,能让一个人丢脸丢到不顾颜面杀人这种地步的,只能证明其谋略是多么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