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龙的回答:这个一直以来都很多人纠结的, 关于这首诗的评价,我仅从网上找到的观点大概就以下几种: 1.它大部分句子不合律,说明超脱格律的限制,也能写出好诗; 2.黄鹤楼其实是合律的,作者也有注意到平仄声调在两句之间的平衡; 3.比较折衷的看法,黄鹤楼是古风式的律诗; 4.那时候律诗还没成形。 个人比较倾向2,3。 l - l - - l l ,l l - - - l - 。→全诗推出来的话,它应该属于平起式 - l l l l l l ,l - - l - - - 。 →历来这句是评得最多的,看平仄就知道了吧 - - l l l - l ,- l - - - l - 。 →这句拗救,是浑然天成的律句 l l - - - l l ,- - - l l - -。→这个是纯纯的律句 我们要分析的就是前面两联: 首先,在平仄的平衡分配上,上面第2点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句子中,出与对之间都是相互平衡的。首联出句四仄三平,对句三仄四平。颔联出句六仄一平,对句两仄五平。基本上已经平衡。 第二,平仄交替上,首联两句已经拗得过火,颔联更是出现了三平脚三仄脚、失对等现象,屡屡犯忌;因为后面两联是正确的格式,对仗也没错,所以我觉得,叫它做“古风式律诗”是最正确的说法。 第三,崔颢肯定不是有意这样写的。这首诗里连用三次黄鹤,很多人都说,这三个黄鹤各有各的特点,没有重复感,用得巧妙。颔联对仗,仅白云黄鹤相对,其他字都不对,但是读起来非常流畅。崔颢是李白同时期的诗人,平仄格律这个东西他肯定知晓,所以他会注意到应该得在出句对句之间平衡一下声调。但这已经到了最大的忍耐限度,因为连用黄鹤的关系,又刚好写出来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再接着改了舍不得,于是干脆这样挂上去,于是名篇就这样产生了。这么分析,我觉得这不是守不守格律的问题,而是写出来好的句子刚好能不能符合格律的问题。作者的出发点应该不是故意把格律抛在一边的,从他后边两联、以及前边的平仄字数大致相等,就可以看出来。 娄明的回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