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皓宇的回答:1. 清初三大儒即清初三大思想家,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2.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3. 简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随风的雨的回答:明末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王言的回答:明末清初,我国思想界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学者:黄宗羲(公元一六一○年至一六九五年)、顾炎武(公元一六一三年至一六八二年)和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他们学问渊博,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反清爱国志士。 明朝灭亡以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参加了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活动,但不幸都失败了。于是,怀着满腔忧恨,转而从事著述,写下了数量相当多的著作。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他的专长是史学,代表著作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系统的说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其中很多地方批评专制政治的缺失。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抗清失败以后,他弃家远逃,走遍北方各省,考察各地的山川形势,关心各地的社会及民生问题。由于明朝末年,学术界喜好空谈,加上政治腐败,导致明朝灭亡,所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他的代表著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反清运动失败后,他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隐姓埋名,四处躲藏,一直到西元一六六九年,才在荒僻的山野定居下来,专心著述。他在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极为精关的见解。清初学术界的「三先生」,不仅是反清的爱国志士,更是一代大儒,他们辉煌的学术成就,对后世造成极大的影响。 陈山河的回答:顾炎武 (1613- 1682)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王夫之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 黄宗羲 (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钟培林的回答:顾炎武不是亭林镇人。是昆山千墩(今千灯)镇人。亭林镇在上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