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锋的回答: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依据。 甲种师团是日军的一种师团编制,主要为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战斗人员约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由于其组成为历经日俄战争以及一战并未裁彻的部队,成军时间久且历经大战爆发前在中国发生的大小战事,战斗经验以及训练上相对扎实,对日军来说是其组成中列于首位之作战主力。 在日本军事史上,曾经有21个师级单位以此套编制建立。其番号和结局如下: 近卫师团(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警戒,1945年8月15日随日本无条件投降而投降) 第一师团东京师团(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基本消灭) 第二师团仙台师团(1945年被英军赶出缅甸,最后在越南西贡向盟军投降) 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在中国参加了“湘桂”作战,歼灭中国军队60万人,占领中国7个空军基地36座机场,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来了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 第四师团大阪师团(在泰国向英军无条件投降) 第五师团广岛师团(在印度尼西亚的塞兰岛向美军投降,基本被消灭) 第六师团熊本师团(在所罗门群岛以北的布干维尔岛被美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重创,直至投降) 第七师团旭川师团(在瓜岛遭到美军的毁灭性打击,最终撤回到北海道直至投降) 第八师团弘前师团(在马尼拉向美军投降) 第九师团金泽师团(在台湾投降,未与盟军交战) 第十师团姬路师团(在菲律宾吕宋岛被美军重创,直至投降) 第十一师团善通寺师团(在关岛被美军几乎全歼,残部驻守本土直至投降) 第十二师团久留米师团(在台湾投降,未与盟军交战) 第十四师团宇都宫师团(在帕劳本岛遭受美军空袭,在饥饿和空袭的威胁下也损失惨重,最终无条件投降) 第十六师团京都师团(在莱特岛几乎被美军全歼,直至投降) 第十九师团罗南师团(在菲律宾遭到美军重创,直至投降) 第二十师团京城师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美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重创,直至投降) 由此可以看出,日军21个甲种师团中,大部分都是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上被美军基本消灭或重创;只有1个甲种师团是在中国大陆投降的,且没有受到打击。所以所谓“蒋介石卫队消灭日本甲种师团”不是真实的历史。 至于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军德械军队对抗日军甲种师团的批驳,请见http://bbs.tiexue.net/post_8242092_1.html,此处不再赘述。 王建芳的回答:当两个营的中国宪兵与第五军在雨花台接防完毕的时候,梅村气势汹汹地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浪潮,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雨花台响起了德式冲锋枪的怒吼,大吃一惊的梅村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在20年后的回亿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惶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对手来了。” 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将防守一段25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土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上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战斗中,梅村的那把宝刀被中国宪兵的战士缴获,自己也被砍伤了胳膊,幸得部下掩护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而中国宪兵也付出了惨重代价,50多名战土长眠在雨花台上。 刘钧的回答:传统上,国军德械师包括著名的88师、87师、36师与税警总团。而近年来,又有一支所谓“委员长卫队”半路杀出。有关这支部队最初描述已不可考,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类似的小说家言论,署名“谢海云”的作者发表在《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的《中国宪兵:600人击退两万日军》被搬上网,则可看做此说法广泛流布的滥觞。此后,伴随着《六十多年过去了,还有谁记得这些事!》的风靡,这一故事流毒甚广。 这支部队的初次登场据称是在“1934年民国政府的国庆阅兵大典”,“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冲锋枪,军容整齐,士气高昂,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部队登场后,“英国大使十分惊愕,日本大使则面色阴沉,德国大使则非常自豪,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瞧!这是我们德意志的军官所训练的军队,完全是德国军队的亚洲翻版。’” 至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文章讲述了“委员长卫队在南京保卫战中以两个营600人兵力对抗日军甲种梅村师团”的血战历程。“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梅村师团长在久攻“委员长卫队”阵地不下之后,居然亲自拔刀带队冲锋,导致佩刀被“委员长卫队”缴获。 这段“史实”是如此传奇,直到近年才有抗战神剧“超越”。至于文章的内容更是错漏百出。 首先,文章号称卫队的对手是日军最强的第250梅村师团, 编制有24联队(日军甲种步兵师有4个),在遭到“委员长卫队”的沉重打击后伤亡达两万人。且不说南京会战中日军参战师团(第3、5、6、9、13、16、18、104师团)里没有这个“梅村师团”,二战中整个日军都不存在250师团。对于所有的疑点,文章用了可笑的理由交代——此战过后,“梅村师团”被日军撤编,并且在历史记录中抹去了该师团的全部记录。 按照文章所说,这支部队精锐的原因之一在于全军使用德国冲锋枪,当时中国使用的主要是德制MP18/28冲锋枪,因为MP18/28枪管笼套上开孔很多,又名“花机关”。由于国内兵工厂曾大量仿制此枪,它在中国并不罕见,几乎各路军阀手中几乎都有专门装备这种冲锋枪的“手提机枪连”甚至营、团级部队,用作突击先锋。 不过冲锋枪的一大弱点在于射程仅200米,比不上火炮也赶不上步枪、机枪,靠近突击尚可发挥火力密集的优势,用来防御则力不从心。日军甲种师团拥有超过100门各型火炮,还得到空军的支援,不可能蛮勇到“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翻看史书,国军在抗战中确实有“特种兵”投入战争,但当时的“特种兵”指的是炮兵、汽车兵等技术兵种,与现代“特种部队”全无关系。据孙宅巍《试论南京保卫战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刊于《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介绍,“投入南京保卫战的特种兵,只有炮兵第8团的15榴炮营, 炮兵第10团的新15榴炮营”。 至于在雨花台抵抗日军进攻的,则是另一支著名的德械师——国军第88师。战斗中朱赤、高致嵩两位将军殉国,全师官兵损失数千人……一些文章所说中国军队600人对战2万日军部队,大获全胜,自己仅损失50多人,似不大可能,查遍所有与南京保卫战有关的军史档案资料,也看不到这样的记录。 历史上,国军宪兵1团和宪兵5团的确参加了南京会战,其中有一个营在龙潭一带抗击日军,归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另有一个营的宪兵于12月11日奉萧山令之令押送军火开赴中华门外雨花台,并留下增援守军,但仅参战一天便死伤过半,所把守的隆昌寺失守……仔细想来,也许这正是日后“委员长卫队”各类传说的起点吧。 诚如席亚洲在文中所说,谣言是会自我进化的。“委员长卫队”的故事也经过多次修改润色,如最初在阅兵时出现的4000人大方队被改成了400人;各国大使见“委员长卫队”而失色的故事是国民政府秘书邵则明所说;参战的“委员长卫队”不是600人而是800人;梅村师团也被“降格”为战前日军17个甲种师团之一;梅村师团长与蒋委员长决斗赢得宝刀(所以原文将卫队缴获宝刀称为“完璧归赵”)直接被删去。不变的是“委员长卫队”依然神勇。 刘金彪的回答:楼上的别瞎说,你们是不是看错了,铁血里说的是抵挡日军甲种军团,又没说消灭,不要乱黑。 谢非凡的回答:首先,这是虚构的。这是一篇文章小说中的内容 ,后来被在铁血论坛中一篇《六十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的文章中大为流传。污蔑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们是可耻的,但是也不能因为厌恶T G而夸大其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