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李承峰:飞越疯人院的影片评价

2020-8-11 14: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0| 评论: 0

摘要: 林传凯的回答: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 。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 ...

林传凯的回答: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 。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题材,但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光网评) 。 作为好莱坞的优秀电影作品,此片达到了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高度合一的境界。影片讲的是一个疯人院里发生的故事。而要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效果的影片,就得为这些影片的主角们找到一个对立面。影片导演福尔曼正是抓住原著中这特殊的一点,在影片中加以强调,并将影片的整体框架也建立在一种对决上,使得这部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更像是一场对抗赛。对决的双方很突出,一方是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一方是以麦克默菲为代表的被管理者。在这种对决中,虽然病人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是弱小的,但在影片中却表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 《飞越疯人院》的社会性大致分析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标榜美国式自由精神,这大抵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是美国人一直追求的一种反抗压抑的个人主义,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美国式的,也是带有一定普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政治隐喻,影片是控诉强权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呐喊与悲歌,而这个社会原型并不是美国,而是集权统治下的那些国家。 电影《飞越疯人院》诞生于1974年,它的出现成为了6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抽象体,那时有不少人看了电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数人都是怀着“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的心理走进电影院的。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成功与那个时代大众的观看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疯人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导演有意地将整部影片放置在这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间进行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让观众集中地从疯子的身上窥视到自己,给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一种信仰:自由、自我。 影片的拍摄本身也具有一种叛逆的气质,整部影片的色彩基本上只有白、黑构成,影片场景也反复强调疯人院里禁锢的方形门窗,重重设置规整的铁丝网,单调取代了以往电影中的绚丽,而压抑和死寂的气氛充斥着整部影片。这种令人压抑的气氛恰恰与70年代美国试图进一步打破颓废消极倾向的社会相吻合,是一定社会层面强烈呼唤的一个宿影。此外,影片中的人物也具有明显的符号化。护士长严肃冷静,在与病人的交流会上多以正面向上仰视的主观镜头出现,明显带有一种威严性。但麦克默菲却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越是在气氛压抑,管制森严的环境里越显出他叛逆的天性,影片的实质也赞扬了这种天性。 影片结尾为这种反叛精神最终带来了希望:酋长逃出了疯人院。虽然麦克默菲没有实现出逃的愿望,这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不能抹去的伤痕,但酋长的出逃却是“麦克默菲式精神”的传递。酋长被麦克默菲所唤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铁窗回归到原始。回归自由的愿望实现了,“麦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胜利。此时影片将反叛与自由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也使观众与这种“麦克默菲式的精神”获得共鸣,得到解脱。整个影片的放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观众传达自由精神信息的过程。《飞越疯人院》用“麦克默菲式精神”唤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国精神,为70年代美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活力(光明网评) 。

六月飘雪的回答:

看《飞越疯人院》这个片子是因为这个片子很有名,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这五个最最重要的大奖,几乎可以称得上大满贯了,奥斯卡多年历史里一向喜欢重要奖项影帝、影后、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这四个最重的奖分流的,能够同时荣获这么多奖的片子极其少数,不过就1943年的《一夜风流》和1991年《沉默的羔羊》再加上这部,三部而已! 关于墨菲的手术,搜来的资料:这部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可以算是很真实的描写,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墨菲最后所接受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电影中疯人院一向黑暗、暴力,和监狱一样,是剥夺了自由的人,和监狱不同的是,监狱里的人有无辜、有实际真的有罪的人,而疯人院关的那些病人,他们被认为是不是病人,并没有什么很确实的证据,就是根据医生的判定而已。片中在对墨菲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有医生说他是正常人,有医生说他是有病,而护士长这个代表说墨菲有病得很,需要她的治疗。就是因为墨菲不安于社会,反抗社会,就被定性为了精神病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的权利就在某些卫道士手上,不服从社会的人,她就认定你是精神病,要改造你。这个和现实的社会何其相似! 每个病人都是美国工业社会的病态象征,每人代表着一个特征,拉奇德护士长就是代表着权威和约束,镇压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束缚着他们追求自由,每天的交流会,她让大家袒露内心,通过这样她掌握了每个人人的弱点,不让人有隐私。据说片中的病人有人是演员,有几个就是真的精神病人,所以才能够将精神病人演的十分真,扮演者确实是真的。片中有个很讽刺的片断,墨菲带着那些病人出海的时候,船主问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墨菲说他们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级医生,病人们也一个个装得很象,这些病人这时候看起来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们确实是医生,疯人院和现实社会究竟哪里才是真的有病? 疯人院里面到处是规矩,作息时间、吃药、开会,都是规矩,墨菲无疑是外来者,通过种种努力去打破这个牢笼。墨菲问拉奇德护士长可不可以改变一下,奇德护士长回答,以前定下的,不能改变,还用种种手段压制了大家的意愿,尤其是墨菲的不同意见。用自身的行动去鼓励大家的觉醒,他在护士长不让看球赛的时候,用自己激情的现场解说来对抗护士长,病人们一起喝彩。在他的激励下,医院的气氛已经不一样,病人的情绪也不同了。在墨菲可以轻易逃出去的时候,为了比利能够体验生活,他让女友陪他。这个行为有象征意义,在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才真正了解了人的真谛,而比利通过这样的成人礼,找到了自信,在以前他说话结结巴巴的,第二天他可以流利应对拉奇德,完全成长了,可是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是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而拉奇德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她知道比利内心最大的弱点,用让他妈妈知道来攻击他,比利一下子崩溃了,最后自杀了。而墨菲因此疯狂攻击了护士长,导致了惨无人道的脑切除手术。 墨菲没有逃走是表面是因为帮助了比利,喝酒醉了,实际上是因为当一个人,去反抗、去面对整个世界,在体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这样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结果。酋长本来是装作痴呆,因为父亲因为力量被别人利用身亡,自己不想如此,才混迹其中。墨菲是代表者自由,而疯人院是代表着束缚。墨菲用自己的行动、热忱激发了酋长,墨菲这样的人真的失去了人格,无疑是行尸走肉,如果他有选择还不如死了,作为已经准备一起逃走的酋长,是了解他的意愿的,所以酋长在杀死墨菲的时候,是说要和他一起逃出去,奔向自由。最后酋长举起墨菲努力过而又没有能够成功的水槽,砸开窗户,带着墨菲的希望逃出了疯人院。 疯人院多么象现实社会,僵化的社会容不得异己,吃人和杀人的体制,片中的护士长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差不多的人,她就是卫道士的代表,不服从的人在她眼里就是精神病。向往自由的人,在这些人、这些体制下,反抗只会头破血流,之后很多人或许就屈服了,成为象其他精神病人一样的人,但是墨菲不是,他说他至少努力过了,只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一个人又怎么对抗得了,最后只有付出生命为代价。片子里,墨菲虽死,还有酋长带着墨菲的希望飞越了疯人院,而现实里社会就是最大的疯人院,你又可以飞越到哪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18:09 , Processed in 0.06196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