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天的回答:新闻出版署1997年(丁丑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个制度即是校对的基本制度。 以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为特点。
(1)每一部书稿都确定一名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工作;
(2)不同校次分别安排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交叉承担;
(3)校对过程由多人集体完成; 是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一般书刊都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Realize的回答:校对人员应在确保校样与原稿一致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原稿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内容方面的差错,以及在语言文字表述、图表公式排列、体例格式统一、字体字级批注等方面的差错,及时负责地提请编辑部门解决。校对人员应该在校样上使用国家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14706-1993)所规定的规范校对符号,以准确传递信息,方便编辑人员核正和改样人员改正。 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现代学者陈垣认为是“机械法”,“长处在不参己见”,“其短处在不负责任”。
现代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或标准)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工作时对照原稿仔细查看校样,查出校样与原稿在内容和格式批注方面的不相符合之处,予以订正,是校对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包括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等。 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
现代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请编辑部门解决。又称作“活校”,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目的在于弥补作者的疏漏和编辑加工的不足,提高书刊质量。
工作时发现原稿上存在的错讹或格式批注疏漏,提请编辑解决,是校对工作的较高要求。
工作内容包括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清除错别字、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等。
此外,还需要对版式进行校对:
1.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2.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3.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