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文的回答:“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人们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其实,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谦虚。 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从空间角度来说,是这样;从时间角度说也是这样的。我们所经历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也可谓“弹指一挥间”。 郭海兵的回答:“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人们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其实,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谦虚。 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从空间角度来说,是这样;从时间角度说也是这样的。我们所经历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也可谓“弹指一挥间”。 舞夜狂欢的回答: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秋水》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也就是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确实很大,但是“四海”仍处在“天地之间”,如同蚁穴处在大泽之中一样。庄子认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而人在天地间显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顺应自然。《秋水》要表达无限相对思想,却并不单纯说理,而是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先秦诸子中很多人喜欢引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但像《秋水》这样,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却很少见;而且这里的寓言不是纯粹引用,而是庄子自己虚构的。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秋水》(节选)虽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却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河伯面对河水的满溢时的自喜自傲,看到大海的浩瀚时的自卑自丑,一切都如在眼前,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真是让人惊叹。而哲理与形象的结合,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