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淇的回答:准备金。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准备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动,再影响到中介指标;再贴现率的变动即通过昭示作用影响市场利率,也通过影响再贴现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则通过债券的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储备再影响中介指标。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其增加贷款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市场银根紧缩。因此,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借入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非借入储备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不同的准备金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我国在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8%。这样,超额储备便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个主要的操作指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强制银行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可从制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以履行其中央银行职能,办理银行同业之间的清算,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和再贴现贷款,以调剂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间短期资金的余缺。(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为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派生存款规定了一个量的界限。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结构,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强有力工具。 希望采纳 那年的秋天的回答: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各家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执行的是16.5%, 霍达的回答:作为一项货币调控手段,法定准备金率是调节一国货币供应量强有力的手段。按照货币乘数理论,一国的货币供应量M1=C+D/r(略去了超额准备的因素) 其中C是流通中的现金而D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r即为法定准备金率。可以看到,由于r是远小于1的,所以它的变动对货币供应会产生很大冲击,所以央行使用起来也非常谨慎。 简单来说,法定准备金率的特点就是威力巨大、较少被使用。 至于为什么我们央行频繁调整,就牵涉到货币政策在全球视野下是否能独立的问题。 以上内容默认了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准备金率,所以答得很简单,有什么疑惑可以补充。另外这个题目也大了点。。不好把握,你想知道的特点主要是对企业,对银行,还是对宏观基本面的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