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覃宏:南北分界线的自然分界

2020-8-10 20: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6| 评论: 0

摘要: 翠芬的回答: 南北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 ...

翠芬的回答:

南北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北分界形成原因及历史意义 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就有尧舜禹治水的传说,宋金战争以后,南宋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保持着传统,金国推行了改革,改旱涝保收农田为连片的旱地,以马代船,这次改革导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稳定,是南富北穷的转折点。 由于没有注重水土保持,没有给水流出空间,所以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干旱和土地荒漠化,致使农业平均产量低,供水困难,经济不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向南方的转折点。中原地区不再富饶。

韩东东的回答:

南北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南北分界形成原因及历史意义 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就有尧舜禹治水的传说,宋金战争以后,南宋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保持着传统,金国推行了改革,改旱涝保收农田为连片的旱地,以马代船,这次改革导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稳定,是南富北穷的转折点。 由于没有注重水土保持,没有给水流出空间,所以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干旱和土地荒漠化,致使农业平均产量低,供水困难,经济不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向南方的转折点。中原地区不再富饶。

徐鹏远的回答:

撰文/林之光 近一两年,淮河沿岸城市纷纷“争建”南北分界标志物。的确,淮河、秦岭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南北方自然分界。可是,真的有一条“线”划分了中国南北方吗?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带来柑橘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 我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经线与经度 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 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11:53 , Processed in 0.0624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