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曦的回答:这首歌词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写送别之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芳草”喻离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这一切离愁别绪,却都笼罩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离别场景的渲染:夕阳下,群山相连,一望无际,碧草连天,这是大背景;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声,哪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不伤痛欲绝?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所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无绪”,何时能相聚?最后,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在感情上,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韵律上更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具有古典诗词的神韵,清新脱俗,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全词写送别,却避开了对送别的直接描写,甚至连送别的具体对象也未点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长亭、古道、芳草、垂柳、夕阳以及泛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由近及远,步步推移的景物描写,不仅巧妙地暗示了远行者的去向,而且有力地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下半段叙事与叙悟,由于上半段含蓄又空灵地暗示,有一种虚实相交,浓淡相成的艺术韵律。 马睿的回答:这首歌词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写送别之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芳草”喻离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这一切离愁别绪,却都笼罩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离别场景的渲染:夕阳下,群山相连,一望无际,碧草连天,这是大背景;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声,哪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不伤痛欲绝?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所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无绪”,何时能相聚?最后,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在感情上,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韵律上更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具有古典诗词的神韵,清新脱俗,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全词写送别,却避开了对送别的直接描写,甚至连送别的具体对象也未点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长亭、古道、芳草、垂柳、夕阳以及泛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由近及远,步步推移的景物描写,不仅巧妙地暗示了远行者的去向,而且有力地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下半段叙事与叙悟,由于上半段含蓄又空灵地暗示,有一种虚实相交,浓淡相成的艺术韵律。 迟到的幸福的回答: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spaces.msn.com/members/pail/blog/cns!1prorwuy1z1aofa_adiubgyq!128.entry 你记得最后一句 去去莫迟疑 是唐朝乐队演唱的 送别 歌词如下送别 词曲:唐朝 逝去难忘的光阴还留下多少 这个世界有故事让人情迷惑 望远山山外山风在感动我 人生如梦梦醒时悲欢离友 歌舞一曲送别离内心悠悠 谁又知道你看到说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诉我 也许这样的世纪不再有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 今日却分诀 骊歌一曲送别离 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虽难 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 去去莫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