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丰的回答: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太极拳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由此而诱发的争议不绝于耳,《大河报》、《中州学刊》、地方电视台等陆续刊载报导了此事,随着史学界一些权威人士的介入,进一步证实了《李氏家谱》的真实性以及其难得的史料价值。《李氏家谱》不但澄清了太极拳的源流问题,同时也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主要将领李岩等人的身世作了明确的交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作为明初洪洞移民的中转驿站也因之被世人所知晓。为了能找到更多的物证来佐证《李氏家谱》的真实性,也为了能发掘更多的实物,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据村里老一辈人的回忆,对唐村地下埋着的墓碑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 2007年7月8号,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李立炳先生打电话说,唐村李氏第八世李自奇的墓碑被村民发现并已发掘出来,闻听此言,我的心情着实激动不已,上午10点,我和李立炳、地名办主任魏美智以及体育局的领导一起驱车前往唐村。在一间空闲的屋里,李自奇的墓碑静静的平躺在地上,碑身已被村民清洗干净,我急不可耐地仔细阅读了碑上刻着的所有文字,就在这一刻,我的心和这碑上的文字紧紧凝固在了一起。我直愣愣的盯着这碑,脑子里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本《李嘉诚全传》,这本书第一章“时局动乱辗转香港弃家园”里有这样一段话:“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洲海阳县,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洲,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十世.......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天啊!博爱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志竟然也有同样的记载!! 墓碑中间一行刻有: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配陈氏)行五之墓。 左边儿、孙、曾孙辈名字分列:儿字辈李牟(字沐)、李允(字涞)、李参(字浴)。孙子辈李怀恩(字银山)、李怀德(字泰山)、李怀功(字明山)、李怀兴(字华山)、李怀贡(字金山)。曾孙辈李朝宾、李世功、李世拨、李朝客、李世胜、李世宝、李世宣、李世光。在曾孙辈李朝客的名下还有一行小字------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洲府。右边一行: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卒于康熙六年(1667)。右边第二行: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岁次已巳十月初一日榖旦。通碑长153公分、宽50公分、厚12公分。 真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李嘉诚全传》所言一世祖李明山正好是博爱唐村十世祖李怀功(字明山)也就是明末李自成军中大将李牟的儿子,李嘉诚的二世祖李朝客也正好是唐村李氏十一世祖李朝客,一字不差,且墓志明确记载,李朝客-------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洲府。我既兴奋又惶惑,李嘉诚的祖先竟然和博爱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志如此契合,天衣无缝,我真不敢相信自已的判断,随即找来唐村《李氏家谱》翻看,在李氏西院第九世李牟的名下有这样的记载:“庠生,文武又修,崇祯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妻佛缘,子怀功(字明山)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后迁福建传拳为生”。在十世李怀功(字明山)名下这样写到:“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其父李牟遭闯贼杀害,后依仲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迁徙 福洲传拳为生,母居千载寺佛缘为生,先住莆田,后迁住潮州府". 至此,我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些事实,只是觉得天底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李嘉诚先生只知道他的祖先是中原人,为避战乱迁往福建,却没想到这一历史迷团在被岁月的烟云遮蔽数百年后重又拨云见日。一块墓碑,一本家谱,把散落两地的李氏族人重又粘连在了一起,同时也把唐村李氏憾天动地的过去和李嘉诚这样一位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风头浪尖的人物粘连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武术、太极、心意、经济、首富,这些毫不相干的字眼在这一刻聚合了,真让人匪夷所思。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碑右下角有二行小字:“严 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我彻底被这块墓碑所带给我的惊喜震撼了........心意拳、六合枪,心意门的人都知道心意拳的祖师是山西薄州人姬隆风,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再往上不可溯。而李自奇生于明万 历八年(1580),比姬隆风大22岁,这就把心意拳六合枪的历史又往前推了一段时间,同时心意拳创始人问题也迎刃而解。李自奇自幼深受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武文化的影响,在其堂兄三教武师李春茂的指导下,创、修、研、传心意拳六合枪,功成后带着他的儿子李牟化名隐籍,游教传拳于陕西、山西两地,姬隆风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跟李氏父子学得的心意拳六合枪。姬氏假托学拳于终南山云游道人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崇道、德厚、心诚,对老师的话总是耳提面命,谨尊师训,牢记“末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尊师格言,才使的心意拳不知始于何人,这正好也印证了唐村古时有四个习武堂的传说。 2007年元月份,我曾跟南阳李倡一起去济源考察“神拳”,也曾写过一篇“济源惊现神拳,疑为心意拳前身”的短文,文中提到过博爱唐村第九世李开(号友)在李自成兵败后落难济源的事,这样看来,济源的拳正是这位李自成的部将,唐村李氏第九世祖李开所传。在古河内县(今博爱县)留传着这样一句话,“枪挑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两京”,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枪拳总是结伴而生,还有的人说拳是从枪里演化出来的,心意门姬隆风开始使的就是大枪,后来才脱枪成拳的。最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周边村落陆续发现几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古枪谱,枪谱的首页大都写有“末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尊师格言,且谱后也大都附有拳谱,比如:十三势软手,金钢捶等,这此都说明枪拳相辅相成,甚至有些拳是专门为枪设计的,比如博爱九府坟村玩六合枪的人一定会练一种叫“乌龙缠柱”的拳,义沟村玩枪的人也大都会练一套拳,据说当年传枪的师傅特意交待过此拳为枪而生,不能改动一个动作。看来李自奇的一枪一拳后来干脆被人们叫成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了。 以上只是对刚出土的博爱县唐村李氏第八世李自奇的墓碑墓志做一简单分析介绍,更多信息请关注有关专家的详细论证。 如图: 尹冬元的回答: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太极拳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由此而诱发的争议不绝于耳,《大河报》、《中州学刊》、地方电视台等陆续刊载报导了此事,随着史学界一些权威人士的介入,进一步证实了《李氏家谱》的真实性以及其难得的史料价值。《李氏家谱》不但澄清了太极拳的源流问题,同时也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主要将领李岩等人的身世作了明确的交待,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作为明初洪洞移民的中转驿站也因之被世人所知晓。为了能找到更多的物证来佐证《李氏家谱》的真实性,也为了能发掘更多的实物,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据村里老一辈人的回忆,对唐村地下埋着的墓碑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 2007年7月8号,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李立炳先生打电话说,唐村李氏第八世李自奇的墓碑被村民发现并已发掘出来,闻听此言,我的心情着实激动不已,上午10点,我和李立炳、地名办主任魏美智以及体育局的领导一起驱车前往唐村。在一间空闲的屋里,李自奇的墓碑静静的平躺在地上,碑身已被村民清洗干净,我急不可耐地仔细阅读了碑上刻着的所有文字,就在这一刻,我的心和这碑上的文字紧紧凝固在了一起。我直愣愣的盯着这碑,脑子里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本《李嘉诚全传》,这本书第一章“时局动乱辗转香港弃家园”里有这样一段话:“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洲海阳县,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洲,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十世.......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天啊!博爱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志竟然也有同样的记载!! 墓碑中间一行刻有: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配陈氏)行五之墓。 左边儿、孙、曾孙辈名字分列:儿字辈李牟(字沐)、李允(字涞)、李参(字浴)。孙子辈李怀恩(字银山)、李怀德(字泰山)、李怀功(字明山)、李怀兴(字华山)、李怀贡(字金山)。曾孙辈李朝宾、李世功、李世拨、李朝客、李世胜、李世宝、李世宣、李世光。在曾孙辈李朝客的名下还有一行小字------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洲府。右边一行: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卒于康熙六年(1667)。右边第二行: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岁次已巳十月初一日榖旦。通碑长153公分、宽50公分、厚12公分。 真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李嘉诚全传》所言一世祖李明山正好是博爱唐村十世祖李怀功(字明山)也就是明末李自成军中大将李牟的儿子,李嘉诚的二世祖李朝客也正好是唐村李氏十一世祖李朝客,一字不差,且墓志明确记载,李朝客-------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洲府。我既兴奋又惶惑,李嘉诚的祖先竟然和博爱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志如此契合,天衣无缝,我真不敢相信自已的判断,随即找来唐村《李氏家谱》翻看,在李氏西院第九世李牟的名下有这样的记载:“庠生,文武又修,崇祯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妻佛缘,子怀功(字明山)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后迁福建传拳为生”。在十世李怀功(字明山)名下这样写到:“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其父李牟遭闯贼杀害,后依仲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迁徙 福洲传拳为生,母居千载寺佛缘为生,先住莆田,后迁住潮州府". 至此,我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些事实,只是觉得天底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李嘉诚先生只知道他的祖先是中原人,为避战乱迁往福建,却没想到这一历史迷团在被岁月的烟云遮蔽数百年后重又拨云见日。一块墓碑,一本家谱,把散落两地的李氏族人重又粘连在了一起,同时也把唐村李氏憾天动地的过去和李嘉诚这样一位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风头浪尖的人物粘连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武术、太极、心意、经济、首富,这些毫不相干的字眼在这一刻聚合了,真让人匪夷所思。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唐村李氏八世祖李自奇的墓碑右下角有二行小字:“严 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我彻底被这块墓碑所带给我的惊喜震撼了........心意拳、六合枪,心意门的人都知道心意拳的祖师是山西薄州人姬隆风,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再往上不可溯。而李自奇生于明万 历八年(1580),比姬隆风大22岁,这就把心意拳六合枪的历史又往前推了一段时间,同时心意拳创始人问题也迎刃而解。李自奇自幼深受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武文化的影响,在其堂兄三教武师李春茂的指导下,创、修、研、传心意拳六合枪,功成后带着他的儿子李牟化名隐籍,游教传拳于陕西、山西两地,姬隆风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跟李氏父子学得的心意拳六合枪。姬氏假托学拳于终南山云游道人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崇道、德厚、心诚,对老师的话总是耳提面命,谨尊师训,牢记“末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尊师格言,才使的心意拳不知始于何人,这正好也印证了唐村古时有四个习武堂的传说。 2007年元月份,我曾跟南阳李倡一起去济源考察“神拳”,也曾写过一篇“济源惊现神拳,疑为心意拳前身”的短文,文中提到过博爱唐村第九世李开(号友)在李自成兵败后落难济源的事,这样看来,济源的拳正是这位李自成的部将,唐村李氏第九世祖李开所传。在古河内县(今博爱县)留传着这样一句话,“枪挑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两京”,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枪拳总是结伴而生,还有的人说拳是从枪里演化出来的,心意门姬隆风开始使的就是大枪,后来才脱枪成拳的。最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周边村落陆续发现几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古枪谱,枪谱的首页大都写有“末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尊师格言,且谱后也大都附有拳谱,比如:十三势软手,金钢捶等,这此都说明枪拳相辅相成,甚至有些拳是专门为枪设计的,比如博爱九府坟村玩六合枪的人一定会练一种叫“乌龙缠柱”的拳,义沟村玩枪的人也大都会练一套拳,据说当年传枪的师傅特意交待过此拳为枪而生,不能改动一个动作。看来李自奇的一枪一拳后来干脆被人们叫成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了。 以上只是对刚出土的博爱县唐村李氏第八世李自奇的墓碑墓志做一简单分析介绍,更多信息请关注有关专家的详细论证。 如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