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美的回答:结局不重要。。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阳光的爱的回答:贪欲。泰姬陵的故事是他采用的方式,国王杀死建筑师的老婆为了让他感受丧妻之痛。而主人公装盲人越装也越来劲,更加迷恋这种感觉,最终无法自拔。他不仅迷恋演戏带来的各种偷窥、金钱利益,更加离不开的是这种入戏的感受。我认为管理对他说不要吃那么多的糖就有这则寓意,不能陷入太深!最终,这种贪欲使他一直装下去。我甚至认为,女主人都没有发现他不是盲人(没有马上射杀他),根据这一点我推断他装下去就是死,而他如果走出去,他也不会报警,因为他以后还有演戏的工作,所以,是他的贪害死了自己。。这应该就是主线寓意了,旁线的可以无视~~ 周宗强的回答:调音师以装成盲人来获取人们的同情和信任,其本身虽然是因为比赛失败而受打击,装成盲人为了像设计泰姬陵一样获得更多灵感,和感官上的灵感,但是剧中他装成盲人看女孩跳舞又怎么解释,他内心的自私和贪婪还是显露出来了。当他发现是谋杀案时他却想得的是继续伪装然后逃走,一个女的他还应付不来吗。 但是这么评价好像对于人格要求太高,平凡的我们大多还是以自己利益为重的,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到底应不应该捅破这层谎言进行反抗。调音师最终应该是死了,音乐总有停的时候,他应该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这是我的理解,如果不是其真正内涵请见谅 张辰的回答:今天刚看了这个片,感觉对它的认识可深可浅吧,那些影评的确有深度,探讨人性的贪婪之类的。一个梦想破灭的年轻人,扮成盲人,我觉得是种有意回避现实的做法,一般那种失意的人不都会自我放逐什么的么,他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以这种弱势身份去遮盖内心的迷茫。他故意不在乎盲人调音师的生活与他之前作为钢琴家的不同,尽职尽责地扮演好一个完美的盲人调音师,付出他应该付出的,得到他应得的,虽然动机不太纯,但过程还是令双方满意的。即使这样他还是会看到人性善恶,而且应该是更为极端的善恶,你看,人们对他的善意会增加,在他面前更加坦然,然而也会遇到像谋杀这样的极端例子。调音师最后想的是,他弹琴的时候女人不能杀他,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用来安慰自己的,无所谓是与非。 其实看完这片首先冒出来的念头倒不是这些深度的思考,而是觉得这人忒倒霉了,虽然因为盲人的身份获得了更多和更好的,但也因此碰上了这样的事情。该说小聪明害死人么?也不尽然。我们都希望调音师能脱险,这就说明他还没有邪恶到人人诛之的地步。 片子拍出来是给人看的,当然也是想让观众从中得到些什么。虽然我现在的感觉也很模糊,说不太清它到底寓意了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但是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不是么,你想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感知,俗话说的好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谢琦的回答:我看很多人都装做很懂得样子,能大致的说出来是贪欲,但是为何是这个词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有句台词“现在的人不是暴露癖就是偷窥狂”,主角就是一个利用自己能伪装成盲人的身份而逐渐喜欢偷窥他人的生活(详见女舞者毫无戒备的在他面前穿内衣跳舞那段)的人,他也沉浸其中,洋洋自得(详见他付款时候和酒店收银员的对话)。这就解释了他为何一定要去最后的女主人家里,按了好几遍门铃一定非要进去的原因——偷窥癖。那个女主人则是因为杀人后心虚怕被别人发现尤其是对门老太太开门时候,所以她才让男主角进门的,引来杀身之祸。 很多人质疑为何说男主角死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仔细看被杀死的男人,被两个钉子钉在太阳穴上,凶器就是女主人手中的东西,而我们在电影前听到的砰的一声,就是那个凶器的生意而不是什么电影开始的声音云云。 至于主题,蛮符合当今人们的偷窥欲,也就是好奇害死猫。之后才引申为贪欲,适可而止等意思 answered by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