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加明的回答: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它的意思是: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文解释:
天上的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怕在白玉砌成、翡翠装饰的天宫,受不了九天之上的寒冷。在月下起舞,清冷的月光下,我的影子也翩翩起舞,天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月光照着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满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世上所有人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1076年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陈发树的回答: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赏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扩展资料:
名句赏析
水调歌头一词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天上、人间来回驰骋,将此背景与词人苏轼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紧密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情景情感的交融和谐,展尽名副其实的文字语言的功夫。
诗人表面咏月,暗地里却处处关乎人事,他既借明月自喻清高,而又用圆月衬托离别。上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由此可见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
应当说,苏轼把中晚唐开端时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大诗人苏轼一生虽未隐退,但却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也具象化了,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
是的,人生路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实质上是抱怀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从“此事古难全”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足见苏轼更能懂得人之离合,知道月之圆缺,这一切都是古来已有之事啊。
今天,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应当珍惜生活、感怀盛世恩典,即使是到了中秋之季,也不应对圆月而感叹别离,生出无谓的怅恨啊!人间正道沧桑苦短,何不换一种思维,给自己一份理智、一种旷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郑华龙的回答: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指天界),今天是什么时候……
暗喻苏轼想要回到京城,回到朝廷之上为民效力的愿望。
宫阙,指朝廷(当时苏轼正被贬官),今夕是何年:指苏轼想要了解朝中大事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