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浠文的回答:《活在真实中》读后感 读了谢有顺的《活在真实中》一书,我觉得,谢有顺与当代别的评论家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他有痛苦体验,这是他心灵的印迹。谢有顺的痛并非在肉体里,他的痛是在他的良心里。他在书中说:“我们有什么理由漠视自己的生存境遇呢?鲁迅的伟大,我认为,首先就在于他对自身为奴的境遇有深刻的自知,他于是有了斗争的起点。俄罗斯思想家尼·亚·别尔嘉耶夫在谈到40年代生活时说:‘在这个有着轰炸、杀戮、集中营、拘捕,及其数不胜数的古难的血腥时代,我一直坚持着思考关于永恒的问题。’这句话一度吸引了我。我当然没有别尔嘉耶夫的深度,与他的生活处境也不同,但我每次回到乡下,看到一张张被苦难、压迫、不公正舔干了生气的脸,这些问题就会奇怪地折磨着我。这是一种内在的斗争,,我对现实的矛盾、怀疑、追询由此展开,而心灵一旦向这些事物开放,就会很自然地敏感到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所传递过来的切肤之痛。”谢有顺有他的切肤之痛,他那些带着渴望和理想的美好文字就是由这样的切肤之痛孕育产生的,也是内在斗争的结果,是斗争的文字。作为一个内心充满斗争的批评家,谢有顺决不苟且偷安,他要将自己的良心安置在那“一张张被苦难、压迫、不公正舔干了生气的脸”上,将良心置于斗争的中心,紧贴着一张痛苦的心灵,这就是批评的责任———如谢有顺所说,批评只有一个焦点就是存在,批评家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以存在为焦点、以良心为准则的批评。 此外,谢有顺在《活在真实中》一书中,还特别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勇气。这是批评家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勇气,也没有真正出于良心的批评。它与谢有顺在《怯懦在折磨着我们》一文中所提到的怯懦相对。“为了让后人能够摸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灵魂,需要有一些人在怯懦者的残骸中勇敢地站立起来,把我们所遭遇,所忍受,所看见的苦难与耻辱写下来,用我们的心灵与道德将它写下来。今后的文学若还有意义的话,我想就在于此。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了,我们渴望在真实中进入21世纪。”是的,在《皇帝的新衣》的骗局中,需要出现一个不顾后果道出真相的小孩;在所有的谎言中,需要有一句金子般的真话,坚定地说一声:不!不是这样的!因此,《怯懦在折磨着我们》一文的确是一篇震撼的文本,一篇不凡的文字,它使得那些在怯懦的文化中被泡软了的人们,认识到勇气的可贵。没有勇气就没有真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良心批评。 デ"駃樂↑ㄞ的回答: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