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去世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谨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瑾,(174-240)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去世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谨精通政经,熟悉军略,江东难得的人才。但更多时候,其宽厚诚笃的美名盖过才华。因此天下群雄知道诸葛谨有鲁肃一样的长者风范,对于其才能一知半解,惟有孙权慧眼识珠。到了后期,他和陆迅成了孙权一刻也离不开的左右手,碰到大事,孙权经常先问问陆逊,再咨询诸葛谨,然后施行。孙权当了皇帝以后,封诸葛谨为大将军,跟陆逊一起掌握全国的兵权,并且多次带兵讨伐魏国。 诸葛谨 - 基本资料字 子瑜古名 诸葛瑾 生卒 174—241(68岁) 终属 吴 籍贯 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容貌 面长似驴 官至 大将军 父亲 诸葛珪 兄弟姐妹 诸葛亮 诸葛均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诸葛谨 - 人物概况(一)、历史概况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去世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谨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二)、演义概况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曾于刘备伐吴之际出使求和,但未成功。 诸葛谨 - 历史年表【200年】 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在曲阿向诸葛瑾请教问题,大惊其才,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诸葛谨 - 论诸葛瑾—灿烂海滩早期的袁氏家族虽盛极一时,但最终灰飞湮灭,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原曹氏、江东孙氏为代表的寒族势力的崛起,并且得以三分天下。同时,随着政权的更替,一些新兴的家族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三国中的一些主要势力。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琅琊诸葛氏了。三国时人韦昭就在其《吴书》一书中指出: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一、性格 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虽说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出身,但到了诸葛瑾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已经是明显没落了。尽管如此,诸葛瑾还是演习了后汉时期很多年轻学子的传统,“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约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母亲章氏去世,诸葛瑾“居丧至孝”,并且“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以上两处均见《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但不久诸葛瑾的父亲诸葛珪也病故,一家人顿时失去了依靠。不得已,诸葛瑾一家只好投奔叔父诸葛玄。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及弟弟一起随同叔父前往,而诸葛瑾却没有随行。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大概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时的诸葛瑾同继母一起去了江东避难。这种观点目前在史学界比较普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诸葛瑾离开的时间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持这种观点的有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王永平的《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陈文德的《诸葛亮大传》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时的诸葛瑾同继母一起留在家乡琅邪,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才避祸江东并得到孙权赏识,成为孙吴集团的一员。余明侠的《诸葛亮评传》、袁仲仁《诸葛亮文选译》、黎东方《细说三国》等。从《三国志?诸葛瑾传》中就可以找到一个答案:(孙)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复,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瑾离开琅琊之时,当地的形势是“本州倾覆,生类殄尽”。琅琊隶属徐州,这种情况在曹操两次东征陶谦时最为明显。《三国志?陶谦传》中提到:“兴平元年,(曹操)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后汉书?陶谦传》中更是指出:“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当时整个徐州是曹、陶争夺的战场,而且战事已经波及到诸葛一家的故乡---琅琊;而到了建安五年,初了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刘备之外,并无什么大仗发生,而且也没有出现诸葛瑾所描述的“本州倾覆,生类殄尽”的惨状(关于这两个时期徐州的情况,拙作《煮酒品三国》一书中有相关介绍,有兴趣请参阅)。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第二种说法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诸葛瑾到达江东的生活,史料中没有记载,但从诸葛瑾自己所说的“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等情况看,似乎是比较清苦的。王永平在其《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一书中说:孙权“闻之怆然”,表示“特为君赦之”。由此可见瑾早年渡江后的艰苦境况。可见直到孙权执政之前,诸葛瑾没有得到江东地方官员的任用,以致他在生活上十分困难。王永平在此段论述中还特别进行了一个补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关于诸葛瑾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具体记载,但参考其友人淮阴步骘、广陵卫旌初至江东,依附会稽豪杰焦征羌,“求食其地”,屡遭羞辱的情况,不难想象诸葛瑾的生活状况(《三国志》卷五二《吴书?步骘传》)。至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略显牵强。理由见《三国志?张昭传子承附传》:(张)承字仲嗣,少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相友善。张昭是孙策的首席谋臣,诸葛瑾与其子关系不错,即使是生活困难,理所当然会得到资助。而且,尽管步骘和卫旌屡遭羞辱,也未必同诸葛瑾有关,这两者之中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过,不管诸葛瑾的生活状况如何,没有得到孙策的任用,生活没有着落,对于还要带上一个继母的诸葛瑾来说,肯定是不如意的。更何况当时的诸葛瑾已经是“并著声名,为当时英俊”(见《三国志?步骘传》注引《吴书》),两个字概括诸葛瑾此时的心情:郁闷!这种状况直到孙策死后才得以改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孙权姊婿弘咨的推荐,诸葛瑾才正式成为孙权帐下的一员,从而迈上仕途。 二、能力 《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34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晋书?帝纪第一》:“二年(公元241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六月,(司马懿)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通过这几段史料可以发现:诸葛瑾的后半生似乎在军事方面涉足较多。不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知,虽然诸葛瑾打过的仗的确是不少,但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其实是不怎么样的,虽然说不上是个常败将军,但属于军事能力低下。正如《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录》中所说的那样:“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军事非其强项。既然诸葛瑾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那么在文职方面的才能如何呢?史料上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倒是在一段时间内,诸葛瑾似乎充当了一个孙吴的蜀汉事物专员,处理过孙吴集团与刘备集团的相互关系。《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14年)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这一个时期正是孙、刘围绕荆州展开争夺的复杂时期,诸葛瑾最多不过是个信使,传递两方的消息,作用自然也有限。笔者浅见:这仅仅是由于他有个诸葛亮的弟弟,要不然也许还轮不到他出马呢。从以上的两方面的资料看,诸葛瑾的个人能力一般。田余庆先生曾经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指出:孙权为了完成政权的江东化,改变淮泗人入侵者的形象,经过了三个年代交错的三个阶段:一,群吏爪牙兼用江东人,在建安末年以前;二,顾、陆先后成为当轴主政人物,在建安末年至黄武年间;三,全面的江东化,在黄武年间及以后。在这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江东化过程中,象张昭这样的“淮泗入侵者”逐步被淘汰,而诸葛瑾的命运却同张昭迥然不同,一直平步青云。 三、命运 鲁肃和张昭都是孙吴早期的重臣,而且二人的关系本有隔阂,而诸葛瑾同他们都能和睦相处,足以说明其高超的平衡关系的能力。如果说原本就为外人的诸葛瑾仅仅和淮泗人士关系良好的话,那么就未免小瞧了诸葛瑾。他与江东世族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三国志?诸葛瑾传》、《三国志?吴主传》及《三国志?陆逊传》中都记载:在很多政治事物、政治观点上,诸葛瑾和陆逊等江东大族是一致的,为此,诸葛瑾还遭到孙权的警告。这就说明诸葛瑾同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因此才能保持一致。政治立场和观点相同,自然会带动个人关系的融洽。 诸葛瑾不但同孙氏家族关系良好,善于理解君主的意图,而且又同淮泗人士、江东大族十分密切,能够把握各种势力的想法,因此,诸葛瑾成为了沟通君主、淮泗人士、江东大族三者关系的一种纽带,自然会获得孙吴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口称赞,这是诸葛瑾能成为孙吴政坛不倒翁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诸葛瑾还有一个叫诸葛亮的弟弟,这也为自己地位的巩固提供了一个条件。蜀、吴交恶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同盟关系。考虑到诸葛亮这一层关系,孙权把诸葛瑾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与诸葛亮 诸葛谨 - 诸葛瑾墓诸葛瑾墓在常州市郊北港乡连江桥下塘。诸葛瑾(174-241),字子瑜,三国时诸葛亮之兄,佐吴孙权多年,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墓为土墩,占地约五亩。高4-5米,墓前原分左右两墩,一为印墩,一为剑墩,清道光年间,曾在墩下锄得篆文"诸葛子瑜之墓"小玉碑,出土汉代玉锁、玉猪及铜镜、陶瓷器皿等。今墓已不存,土地为北港砖瓦厂使用。 诸葛谨 - 相关词条诸葛亮 孙权 陆迅 《三国志?诸葛瑾传》诸葛谨 - 相关资料1.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0801865.html 2. http://www.e3ol.com/ren2/html/2003-12/81/81_20031229.htm 3. 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icle/frame.aspx?turl=http%3a//ido.3mt.com.cn/article/200704/show688603c17p1.x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