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男,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 -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 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今存《常建诗集》3卷,辑入《唐六名家集》。《常建集》2卷,辑入《唐百家诗》;《常建诗集》2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常建 - 诗集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江上零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送李十一尉临汉 冷冷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天际一帆影,预悬离别心。 燕居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塞上曲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城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峨眉为枯骨。 吊王将军墓 嫖姚北伐时,深入几千里。 战徐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送陆擢 圣代多才俊,陆生何考第。 南山高松树,不合空摧残。 送李大都护 单于虽不战,都护事边深。 君执幕中秘,能为高士心。 漳州留别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 宿帆谒郡佐,帐别依禅林。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泊舟呼胎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江行 平湖四无际,此夜泛孤舟。 明月异方意,吴歌令客愁。 古意 共作四首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高楼夜弹筝 高楼百徐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工筝。 落菜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写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塞下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废百道救龙城。左贤未通新华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顾法院 胜景门闭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皎月殿中三度磐,水晶宫里一僧禅。 岭猿 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回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送宇文六 花映垂杨汉水清,晓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矾岛头,湖里挑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波际,不知何者吞香钩。 吴故宫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古意 井底玉冰洞地明,玻由粮护青丝索。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古兴 轴转井上双梧桐,飞鸟衔花日将没。深闺女儿莫愁年,玉指冷冷怨金碧。 渔浦 春至百草绿,胶泽闻鸽鹏。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造整十少府 微风吹霜气,寒影明前除。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海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张山人弹琴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闲斋卧病 旬时结阴霖,帘外初白日。 斋沐清病容,心魂畏虚童。 梦太白西岭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 遗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赢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 记亲拜孤家,移葬双陵前。 西山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第三峰 西山第三项,茅手依双松。 香沓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湖中晚驿 湖广舟自轻,江天欲澄界。 是时清楚望,气色犹霾喀。 白龙富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夕映翠山深,徐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治措花影没。 仙谷遇毛大意知是秦官人 溪口水石浅,冷冷明药丛。 人溪双峰峻,松括疏幽风。 鄂精招王昌龄张债 对芦旷野中,沙上飞黄云。 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古兴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鸟鸣。 张天师草堂 灵溪复清字,傍倚枯松根。 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 空灵山应田叟 湖南元村落,山舍多黄布。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太公农晚遇 日出渭流白,文王政猎时。 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赠三侍御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 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 由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古意三首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远道同江汉,孤舟无岁年。 塞下曲四首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词上望龙准。银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手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家常无草木烟。 常建 - 诗鉴赏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常建 - 小传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之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集一卷,今传。古称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鲍照卒于参军,今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属思既精,词亦警觉,“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兴僻”,“能沦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 常建 - 参考资料http://www.artx.cn/artx/renwu/5826.html http://www.shiandci.net/cj.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