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1916—1974) ,原名保柱,朱德之子,萧菊芳所生。四川仪陇人。青少年时期在延安学习、工作。1948年从部队转业到石家庄铁路局机务段当练习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石家庄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1974年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9月底,菊芳为朱德产下一子,朱德发现他右耳际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遂为之取名“保柱”。生子4个月后,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于1919年6月24日病逝。 少年 未满三岁生母便去世,而生父朱德为祖国的富裕强盛在外奔波探索,朱琦就留在了故乡四川,由继母陈玉珍(朱德第二任妻子)在泸州抚养长大。 1937年朱琦被抓壮丁。 重回父亲身边 红军到达陕北后,朱德在繁忙之余,常会勾起对离散多年子女的思念之情。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的1937年8月,朱德到南京开会,从当时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辕主任龙云那里得知朱琦在他的部队里,就曾向在四川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吐露过。周恩来颇能体味老总这番情愫,亲自布置人员依线索寻找,并将朱琦送往延安,据说当朱琦被带到朱德身边时,朱德不由自主地扳过他的头,在右耳际处轻轻摸索,当触到胎生的“拴马柱”时,便抑制不住激动喃喃道:“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 1938年,朱琦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革命并入了党。 毕业后赴华北抗日前线,战斗中腿部中弹致残,由于伤病,1943年从前方调回延安,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长。 婚姻 在延安,朱琦和赵力平(1926- )相遇了。为他们牵线的,是赵力平的顶头上司、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将军。 然而他们秦晋相结的路程并不平坦。当赵力平隐隐约约听出彭绍辉的话里,含着要她和朱琦建立比同志更亲近的关系那重意思时,她惶惑了。一来年轻的她根本没考虑过婚嫁问题,二来朱琦是德高望重的总司令的儿子。 接下来自然是回避、躲闪加踯躅,连朱琦邀她到自家做客,见一见朱德和康克清,她都没有答应。由普通的红军战士成为朱军长妻子的康克清,看中了赵力平的人品,也理解她的心情,就请女将军李贞、晋绥军区司令贺龙,帮忙做赵力平的工作。 1945年9月,七分校校部迁离延安,转移到晋绥根据地的内蒙古丰镇。 好事多磨,这一磨就磨了两年。1946年3月,赵力平、朱琦的爱情进入了瓜熟蒂落的时节。 就在丰镇,3月23日,喜欢当红娘成人好事的贺龙,为他们主持了婚礼。还在延安的朱德、康克清,终于等到了儿子新婚的佳音。 经过了晋绥、晋察冀的辗转,朱琦夫妇到达河北,和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委聚合。但新媳妇还未来得及同公公婆婆见上一面,她就和朱琦加入了由邓颖超当团长、黄华当副团长的土改工作团,赴河北阜平县搞土改。 1948年阜平的土改结束,赵力平随丈夫到西柏坡,才第一次与公公婆婆见了面。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她亲身感受到了两位老人的慈善、平易和温和,正如别人向她介绍的一样,她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会很温馨和轻松。由于怕引起公公婆婆伤心,她和朱琦的第一个孩子,因环境艰苦只来到世间三天就早夭之事,赵力平就没有马上让两位老人知道。 此后不久,根据工作的需要,朱琦被调往石家庄铁路局。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朱德对他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 朱琦先后当火车机车的练习生、司炉、副司机、司机。 1949年后,朱琦在天津铁路分局机务段工作。 晚年 (以下为朱琦妻子赵力平口述) 朱琦在“文革”中也受到了很大的牵连。因为爹爹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有周总理等不时地保护,当时造反派不敢对爹爹太放肆。他们整不着爹爹,就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饭。 个人家庭朱琦(1916.9-1974.6.10),朱德第一任妻子萧菊芳(1885—1919)所生,小名“保柱”,谱名“宝书”。 父亲:朱德(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生母:萧菊芳(1885—1919),朱德第一任妻子,1912年秋于昆明与朱德成婚,1919年6月24日病逝。 养母(继母):陈玉珍(1897-1967),四川泸州南溪人,朱德第三任妻子,1917年6月和朱德在四川南溪结婚,一直在泸州抚养朱琦到成年,直至1937年朱琦被抓壮丁,1967年11月逝世于老家泸州南溪。 继母:康克清(朱德第六任妻子,终生夫人)。 妹妹:朱敏(1926-2009),走出纳粹集中营的传奇女性,国务院新经济的总编、美国迅网公司的总裁、书法学会的副主席、教授、中医,丈夫刘铮,知名教授。为朱德第四任妻子贺治华所生。 妻子:赵力平(1926- ),1946年3月23日与之成婚,育有四子一女: 长子:朱援朝(1951-2013),前津蓟高速公路董事长、银广夏实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顾问。2013年5月31日因脑干出血去世。 次子:朱和平(1952.10-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空军少将、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女儿:朱新华(1954- ),1970年入伍,在广州部队医院当卫生员。1977年调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后任急诊科主任。1998年调301总医院干休所,先后任门诊部主任、所长至今。 三子:朱全华(1956- ),曾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退休后发起成立了朱德公益基金会,并任执行会长。 幼子:朱国华,(1957-1983),在天津铁路部门工作,1983年9月“严打”期间被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