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谋(1696-1771) 字汝咨。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简介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他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他出生于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检讨、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布政司等职;后又历任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和陕甘、两广、两江、湖广等地总督。 评价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奉调进京,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乾隆三十六年(l771),他因病疏请回乡。得乾隆允准,加太子太傅衔,谕令所经处官员二十里内料理护行。同年六月,船行至山东兖州韩庄时,他病逝于舟中,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恭。陈宏谋是康乾时期清官廉吏的代表,又是清代的理学名臣。他治宋代二程、朱熹之学,强调明体达用、知行合一。陈宏谋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学,都是一代楷模。《清史稿·陈宏谋传》称"乾隆年间,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宏谋学尤醇;所至拳拳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 编著 陈宏谋,雍正元年(1723)进士,毕生为官,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止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外任30多年,历12省,研究各地民心风俗的得失利弊,分明兴革,逐条钩考,加之勤奋学习,遂成为学识渊博、编著甚丰的学者。主要编著有:《纲鉴正史约》(增订)、《司马文公年谱》(辑)、《三通序目》(录)、《甲子纪元》(辑)、《培远堂偶存稿》、《大学衍义辑要》(辑)、《大学衍义补辑要》(辑)、《吕子节录》(辑)、《女训约言》、《培远堂文集》、《手札节要》、《课士直解》、《培远堂文录》、《湖南通志》(监修)、《五种遗规》(辑)、《陈榕门先生遗书补遗》等,著作总集有《培远堂全集》和《陈榕门先生遗书》。 相关200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先生出版了他集十余年研究之心血,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篇幅规模而言,均可称为巨著的《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一书。罗威廉教授是美国新一代中国研究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为什么陈宏谋值得他花十余年的心血进行研究并写成鸿篇巨著,从而使一个200多年前的清代汉族官员走进21世纪的世界视野?答案只能从罗威廉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去寻找。 在很长一个时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停滞”的社会,就连马克思也非常形象地把这个时期比作“密闭在棺材里的木乃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这个时期认定为“无历史的文明”,中国史学家则以一句“闭关自守”来进行概括。罗威廉却是这种观点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他的巨著《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可以说是他对“停滞论”的又一有力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