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针对web应用的开发者而言,不得不说edge的机制,edge的更新必须跟着操作系统一起,而且edge底层代码运行完全就是一块禁地,这样对广大的开发者是极不友好的。 对于用户和浏览器市场而言,国内目前绝大多数是套壳浏览器或者自有浏览器都是基于Chrome的Blink和webkit开发的,而IE仅仅就是兼容模式。Chrome的Blink是最早拥有完善的沙盒模型、多进程模型,并且安全性十分出众。另外VScode、atom、insomnia、mongoDB compass以及曾经的程序员的音乐之友网易云,都是基于electron,而electron和cordova又都是基于chrome的Blink的,因此混合web应用开发只能选择chrome。 好不好是其次,能不能才是根本,作为web应用,功能性十分的重要,如果连支持都谈不上,那就更谈不上使用了。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chrome还将统治浏览器市场很长一段时间。
. 在实际使用上,用的用户可能就非常的不喜欢edge的"等所有的东西到齐了以后,再一起渲染出来"这个策略,反观Firefox或者chrome都是有多少就渲染多少,所以使用感受就是网页一打开就开始显示内容了,虽然总的时间比edge要慢一些,但等待时间却很短,很多时候只要能看到文字,就行了,图片出不出来无所谓的。
edge 不过相信在几年之后edge和chrome应该都能跑绝大部分相同的代码,微软既然选择了edge来拥抱变化,相信微软也会做出个差不太多的浏览器出来,虽说微软实现的速度是慢了一些,但是该有的,总是会有的。 Edge半年更新一次,chrome一个月更新一次,edge实现标准和特性自然要慢于chrome,因此实现的特性目前大体上也都弱于chrome。但是如果chrome一如既往的这么发展下去,edge发展的好不好,就得看chrome是不是一直满血状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