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基,大连人,总政治歌剧团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政协委员。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少将军衔。他曾经演唱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满江红》、《短歌行》等等经典曲目,是中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 杨洪基 - 个人经历1941年2月8日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9年考入大连歌舞团。 1962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多年来得到了李梦熊、杨化堂、沈湘等声乐艺术家的指导,并自学了包括钢琴、声学、视唱、练耳、意大利语等课程,打下了音乐理论基础。 1979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担任其中“欢乐颂“的男中音独唱及四重唱。 1979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Ozawa)来华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Beethoven Symphony NO.9)。在全国几十名歌唱演员的选拔中,杨洪基被选中,在演出中受到小泽征尔的赞扬。 1984年与香港圣乐团和美籍指挥家黄永熙合作用古典英文演唱了海顿的大型古典音乐作品《四季颂》,担任男中音独唱。后又与中央乐团合作在威尔第《安魂曲》,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的《弥撤》,贝多芬的《庄严弥撤》等多部大型古典音乐作品中担任男中音独唱、重唱。在总政歌剧团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卡门》、《蝴蝶夫人》、《托斯卡》,苏联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多部中国歌剧如《一滴泉》、《两代风流》、《党的女儿》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 在已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歌剧《屈原》中扮演屈原一角,夺得极大成功。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国务院文华大奖。为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录制主题歌,如电视剧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别了莫斯科》的片头篇为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86年在歌剧《两代风流》中饰演男主角李辰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梅花奖”; 1992年在歌剧《党的女儿》中饰演七叔公获国家“文华表演奖”及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 1998年他成功的在大型历史歌剧《屈原》中扮演男主角屈原,该剧获得了由中宣部颁发的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他还在歌剧《卡门》、《蝴蝶夫人》、《托斯卡》及歌剧片段《白毛女》等多部中外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1997年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担任独唱、四重唱; 2003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男演员奖奖。 杨洪基 - 成名经历唱《三国演义》一举成名 杨洪基 - 个人荣誉杨洪基曾获全国戏剧梅花奖和国务院文华大奖,以及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杨洪基还经常参加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电视台的重大文艺晚会节目及中央文化部总政文化部主办的重大活动,并为几十部电影、电视剧录制主题歌,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别了莫斯科》的电视片曲等,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杨洪基老师个人兴趣也比较广泛,喜欢收藏古董,爱好书法。他唱过《满江红》、《短歌行》等经典曲目。杨洪基在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道路上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因此他赢得了广大的观众,从而成为中国歌坛上一位出色的男中音歌唱家。 杨洪基 - 婚姻家庭总政歌剧团的宿舍紧挨北京新街口,院子的正门前是二环马路,车流量无从算计。杨洪基的家就在这个院子里,他的爱人刘文玫总能从车海声中分辨得出丈夫的车子开回来的声音。当然,晚上11点之前,看门师傅会开门,再往后,刘文玫不出几分钟就会从四楼上赶过来开门。不管多晚,只要丈夫说定要回来,她都要等着。这是一对被演艺圈内交口称赞的恩爱夫妻。刘文玫原任北京变压器厂档案信息处处长兼技术党支部书记,这位国家二级企业的中层领导,在家庭里也是一把手,称得上里外都当家。可是,当人们走进这个三口之家,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杨洪基.1.76米,儿子杨瓯近1.80米,都是大块头,相比之下,1.62米的刘文玫显得又瘦又小,给人一种”不平等”的感觉。 1972年初,刘文玫认识了杨洪基,那时他只是总政歌剧团一个拉大幕的普通工作人员。起初,刘文玫并不满意,觉得人高马大,又费粮食又费布票,没啥好。介绍人对她说:“你别看他长得高,其实人很内秀。”刘文玫经不起旁人的劝说,答应处处看。没想到;这一处,憨厚的杨洪基彻底征服了她的心。 半年后,两人就订下了结婚的日子。结婚前一天,杨洪基给了刘文玫100元钱,让她去选购一个大衣柜。钱连同粮票、布票等一起装在一个帆布包里。当刘文玫在王府井看好了大衣柜准备付钱时,包里却空空如也。原来,钱早被小偷掏走了。那年月,10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刘文玫心里又气又急,她一边往回走一边哭,在一位海军女战士的指点下报了案。报完案,她还是觉得委屈,躲到一个标语牌后又哭了起来。天已拉下了黑脸,人也哭得昏昏沉沉的,刘文玫这才跌跌撞撞地回到住处。这时,杨洪基正悠闲地躺在她的床上想美事呢。一见杨洪基,刘文玫又哭了起来。杨洪基知道是怎么回事后,劝她:“没什么,算咱们给人送礼了。”接着就领她到饭馆里吃饭。在大度的杨洪基感染下,刘文玫心里畅快了许多。第二天,他们欢欢喜喜地登了记。 刘文玫怀孕7个月时,杨洪基随歌剧团下部队慰问演出去了。1973年11月14日,孩子在北京出生时,杨洪基却在浙江温州瓯江的行船上,当时后面一群海鸥欢天喜地叫个不停。第二天,杨洪基接到家里传来消息:当爸爸了。直到一个半月后,杨洪基才在上海看到孩子的照片,小家伙白白胖胖的,令杨洪基陶醉,他高兴得拿着照片拉过同事:“这是我儿子!”从那天起,他才觉得时间太漫长了,巴望着早日见到儿子。儿子三个月后,杨洪基回到了北京,他记起了孩子出生那天在他们船后欢叫的海鸥,便为儿子取名杨鸥。儿子大了以后嫌”鸥”太俗气,改名杨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会儿,北京也很恐慌,托儿所不收孩子,杨洪基又下部队了,刘文玫只好带着小杨瓯上班。那时,她在京郊通县的第一通用机械制造厂当钳工,早出晚归,上班不算,路上就得折腾3个多小时。有一天,儿子突然发高烧,刘文玫不知所措,急得直哭,邻居们帮忙把孩子送往医院,一量体温,高烧41度,医生都直吐舌头。杨瓯这孩子,打小不仅老是生病,还十分顽皮。为了培养他的兴趣,刘文玫送他去学钢琴、学提琴。为了辅导孩子,刘文玫学会了五线谱。杨洪基一年有大半年不在家,刘文玫也不指望他,一个人起早贪黑,操持家务,培养儿子。如今,儿子长大了,当上了一家公司的经理,对妈妈特别好。 杨洪基入伍时仅有高中文化程度,如今他已成为我国男中音领域里的一名高手,完全是自学成才。这中间,除了他爱学习、肯钻研之外,同妻子在生活上的体贴入微、悉心照料是密不可分的。70年代中期,录音机还是新鲜玩艺儿,刘文玫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一台葵花牌盒式录音机,供杨洪基自学用。这是总政歌剧团第一台现代化用品,也是杨洪基的启蒙之师。在这台录音机的陪伴下,杨洪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杨洪基是东北大连人,爱吃鱼虾,刘文玫一星期总得做上几次。这些年,杨洪基业余时间喜欢养花、养鱼、收藏古董,其实他也就是从外面带回家而已,日常管理都落在刘文玫身上。 1992年,他们要喜迁新居,杨洪基等了好几天,准备出一份力气,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钥匙。后来,他外出演出,刘文玫和杨瓯把家搬了。原来,钥匙早就在刘文玫之手,她知道杨洪基的腰有伤,负不得重,故意不让他有“表现”的机会。30多年的夫妻之情,杨洪基从来没有对刘文玫直呼其名。他说:“你这个名字我不能喊,叫玫,就没了!” 杨洪基 - 主要作品
杨洪基 - 经典语录靠嗓子吃饭的杨洪基愿意永远成为艺术的主宰与艺术的创造者,他说:“歌唱是文化的旨意。唱不好歌不能怪压力。要拥有朝气而不是傲气。唱歌时自己得动情得激动,投入感情才能打动别人,歌声才会有生命。唱歌唱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有人说我唱高音感觉很省事,很轻松。其实我自己还真卖力气,唱歌要靠气息控制,不像扛大米,一使劲就上去了,可能有时候你身体很好,嗓子却不行,怎么唱高音就是唱不上去,它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全靠掌握得好,科学使用。把国外的美声改变成中国人喜欢的美声才是中国优秀的歌唱家。要乐观地、虔诚地、激情地、有信念地用心灵去学,学的时候要规规矩矩地学,学完了以后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时,一定要为观众考虑。” 杨洪基 - 个人评价杨洪基先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每个笑容都带有他特制的身份证。杨洪基先生,从呼吸、言语、举止间都透出了的淡淡的平和气息,这种平和气息融入他内心变成常态,他的经验与阅历给他带来了从容与豁达。他以令人惊叹的豪迈的声音一下子就进入了“三国”的领地,让一曲《三国演义》主题歌红遍大江南北,奉献出了精品,更奠定了他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