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毕业地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运泰 - 人物简介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1962毕业地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从1970年代开始他利用地震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开创了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他在地震震源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的贡献;1980年代以来,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的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从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了解。 陈运泰 - 工作经历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现任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学刊》(JournalofSeismology)编委(1998年至今),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执行局委员。 2000年至今任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 陈运泰 - 研究领域陈云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开创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贡献。 陈运泰 - 主要论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合著有《地球物理学基础》、《核爆炸地震学概要》、《数字地震学》等。 陈运泰 - 荣誉奖项《地震波理论及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运泰 - 科学成就中国现代地震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两次重要的飞跃,一次是60至70年代震源理论研究的引入和和地震波理论研究的广泛开展,另一次是80年代至今,数字地震学开始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前者在理论上完成了地震学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后者则将这种转化从理论变成实践。在这两次革命性变革中,陈运泰院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0年代,陈运泰以地震波理论和地震震源理论方面的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震学的现代化:在地震波理论的研究中改进了70年代作为理论地震学热点问题之一的哈斯克尔矩阵方法;系统地发展了地震位错理论,并将理论结果运用于地震研究的实际;提出了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震源过程中的“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初,陈运泰在地震破裂动力学这一震源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81至1983年,陈运泰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访问研究。其间,他与国际著名地震学家诺波夫(L.Knopoff)一起,在地震震源的静态、准静态和动态裂纹模型,地震序列的动力学模拟等前沿性的理论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际地震学界所瞩目。他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与中国地震学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相结合,深化了对地震成因、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的认识。他关于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过程的数字地震成像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地震的震源过程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水平。 80年代起,陈运泰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这一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极大地促进了高技术时代的中国地震学的发展。他从1983年开始,负责主持我国第一支用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装备起来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观测队伍的工作,十余年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改善国内外近震源强地面运动资料仍很缺乏的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170余篇(部),合著有《地球物理学基础》、《核爆炸地震学概要》、《数字地震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