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夏浅眠的回答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 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翻译】:如果知道底下有人,就细嚼慢咽的吃,如果不知道底下有人,就把整个枣都囫囵咽下去。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近义词: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 梦里心落的回答【故事】 古时有人参加朋友的聚会,有一位客人聊天时说:“世上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说道:“那我吃梨子时只嚼不咽,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只咽不嚼,就不会伤牙。”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还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 客人无奈地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整个儿。现多用来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 拓展资料【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近义词】 生吞活剥 [ shēng tūn huó bō ]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有人取笑他“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后用“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 出 处:明·徐渭《奉师季先生书》:“大约谓先儒若文公者;著释连成;并欲尽窥诸子百氏之奥;是以冰解理顺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剥之弊亦有。” 【反义词】 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融会:融合领会。贯通:彻底理解。 出 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