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一家人的回答:1、出殡那天,把死者的衣服脱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并由死者的亲生儿子或亲戚(男性)背到家门口,以示最深厚的哀悼。 2、当由天葬师以及死者的朋友所组成的殡葬队伍到了天葬台之后,首先煨起一堆松柏桑火,香火上撒上用三荤三素作成的糌粑,让浓浓的烟火冲上天空,让烧焦的糌粑味弥漫在天空,给秃鹫发出信号; 其次,天葬师将尸体肢解后,拌以糌粑,捏成一团,再喂给秃鹫,直到把尸体处理地干干净净,让死者安然地升天,天葬的葬仪也就完成。 就这样, 天葬的过程简朴而坦荡,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让亡灵安静而祥和地抛开一切世俗眷恋,不占据大地的一寸土地。 扩展资料: 天葬的起源: 天葬起源于“天赤七王” 时期。“天赤七王”时代的这种以天神崇拜为核心的信条不仅禁锢了七位圣人的人身自由,而且还活生生地葬送了七位国王的性命,在藏族古代历史上写下了一幕悲剧。当然,这一悲剧代价则换来了藏族天葬的开端。 根据零星散见于文献的记载,佛教后弘期后天葬就成为了藏民族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是不应存在太大的疑问。而且, 自此之后的天葬仪轨中更强化了佛教文化的因素与内容,或者说,天葬的葬仪以佛教内容占主流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万里长城987654的回答: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 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扩展资料: 很多人以为天葬只是西藏独有的丧葬习俗。其实,天葬的习俗曾经遍布亚洲各地。在过去数千年间,天葬作为一种神圣的殡葬仪式,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文明中。在伊朗、印度的祅教(拜火教)、西藏的佛教以及尼泊尔、不丹、少数东南亚地区,都可找到天葬习俗的痕迹。 伊朗曾经是祆教的发源地,怎能没有天葬文化呢!在伊朗亚兹德市(拜火教的文化中心)就有一座一千多年历史的天葬台——亚兹德火神庙,有一盆圣火被称为“波斯文明之光”,而在亚兹德火神庙附近散布着很多“寂静之塔”,这就是专门用来天葬处理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葬 樊广中的回答:天葬在藏族文化中是神圣的,天葬大体过程是:
匿名用户的回答:是天葬吧?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含木子的回答:抛在荒野喂老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