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户的回答:次声波是一种声波,它比普通声音振动慢一些,每秒振动不到20次,因为它振动太慢,人的耳朵就听不到它了。虽然用耳朵听不到,它对人的危害却很大。人体内的组织和内脏对次声波非常敏感,很容易吸收次声波的振动能量而强烈地振动起来。当“乌兰·米达”号驶过马六甲海峡时,海上正好有风暴发生,风暴中的次声波不仅强度大,而且振动的快慢又正好在人体心脏敏感的范围内。在外来次声波的不断激发下,心脏吸收了次声波的能量而强烈地颤动起来。由此导致心脏狂跳,血管破裂,最后心脏麻痹,血液停止流动而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受到外界振动的影响,如车船的颠簸,机械的振动和噪音的影响等。当这些振动恰好在次声波的范围之内,对人的影响就比较大。它能使你晕车,晕船,甚至头痛、呕吐。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宇宙飞船中。 作用 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所以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小,因而其穿透力极强,可传播至极远处而能量衰减很小。10Hz以下的次声波可以传播至数千千米的距离。1983年夏,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强次声波绕地球转了3圈,历时108小时后才慢慢消逝。全世界的微气压计都记录到了它的振动余波。1986年1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历时12小时53分钟,其爆炸威力之强,连远在1万多千米处的我国北京香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监测站的监测仪都"听"到了。通常的隔音吸音方法对次声波的特强穿透力作用极微,7000 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隔挡,而7Hz的次声波用一堵厚墙也挡不住,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危害 次声波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强烈的次声波通过固体媒质的传播,会直接破坏建筑物,使其损坏或坍塌。1980年,我国南京某广场的一座大楼施工时,打桩机产生的强烈振动波,把工地附近一家电影院的墙壁震裂,致使这家电影院不得不被拆掉重建。高空大气湍流产生的次声波能折断万吨巨轮上的桅杆,能将飞机撕得四分五裂;地震或核爆炸所激发的次声波能将高大的建筑物摧毁;海啸带来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房屋毁坏。 次声的频率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近(人体各器官的固有频率为3~17Hz,头部的固有频率为8~12Hz,腹部内脏的固有频率为4~6Hz),当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器官容易发生共振,引起人体功能失调或损坏,血压升高,全身不适;头脑的平衡功能亦会遭到破坏,人因此会产生旋转感、恶心难受。许多住在高层建筑上的人在有暴风时会感到头晕恶心,这就是次声波作怪的缘故。如果次声波的功率很强,人体受其影响后,便会呕吐不止、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神经错乱、失去知觉,甚至内脏血管破裂而丧命。所谓次声波武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对人体产生影响和杀伤作用的一类新概念武器。由于人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次声波,所以又有人把次声波武器称之为"无声杀手"、"哑巴武器"等。 次声波对人类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人们通过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机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例如人们利用测定极光产生次声波的特性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等。利用接收到的被测声源所辐射出的次声波,探测它的位置、大小和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火炮或台风所产生的次声波去探测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许多灾害性现象如火山喷发、龙卷风和雷暴等在发生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等等。 次声波能致人于死 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前面开头提到的发生在马六甲海峡的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货船在驶近该海峡时,恰遇上海上起了风暴.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促使死亡. 次声虽然无形,但它却时刻在产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在自然界,例如太阳磁暴、海峡咆哮、雷鸣电闪、气压突变;在工厂,机械的撞击、摩擦;军事上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等等,都可以产生次声波. 由于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因此,国际海难救助组织就在一些远离大陆的岛上建立起“次声定位站”,监测着海潮的洋面.一旦船只或飞机失事附海,可以迅速测定方位,进行救助. 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次声能够“杀人”这一特性,致力次声武器——次声炸弹的研制尽管眼下尚处于研制阶段,但科学家们预言;只要次声炸弹一声爆炸,瞬息之间,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将被杀死,且无一能幸免.次声武器能够穿透15厘米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人即使躲到防空洞或钻进坦克的“肚子”里,也还是一样地难逃残废的厄运.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但两者相比,次声弹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 匿名用户的回答:次声波是一种声波,它比普通声音振动慢一些,每秒振动不到20次,因为它振动太慢,人的耳朵就听不到它了。虽然用耳朵听不到,它对人的危害却很大。人体内的组织和内脏对次声波非常敏感,很容易吸收次声波的振动能量而强烈地振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受到外界振动的影响,如车船的颠簸,机械的振动和噪音的影响等。当这些振动恰好在次声波的范围之内,对人的影响就比较大。它能使你晕车,晕船,甚至头痛、呕吐。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宇宙飞船中。 次声波对人体能够造成危害,引起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做过实验:他把一台次声发生器带进剧场,开演后悄悄地打开,然后坐在自己的包厢内观察动静,只见坐在次声器四周的观众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和迷惑不解的神情,并很快蔓延到整个剧场。 1890年, 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帆船在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 20年后,人们在火地岛海岸边发现了它。奇怪的是:船上的开都原封未动,完好如初。船长航海日记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辨;就连那些死已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保持着当年在岗时的“姿势”。 1992年11月24日,桂林上空发生了一起空难,141人死亡,成为中国民航史上最惨烈的飞机失事事件。 当事件的原因经多方解释而未肯定之时,中国声学研究所的专家,提出了存在着因“次声波”的作用而致使飞机坠毁的可能性。 桂林属半丘陵地带,气团依山势走向而上下浮动,引起气流震动,会产生一种“山背波”的次声波,当飞机遇到这种危害极大的由次声波引起的晴空湍流时,如同落入一个风旋涡中,在挤压力、冲力等多种强劲外力的作用下,将造成飞机失控、产生机毁人亡的恶果。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次声波对飞机的影响还有一种“生物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次声波的频率接近人体频率时,就有可能产生“共振”,飞机驾驶员无法承受这种强烈的效应,就有致命的危险。也就是说,此次空难的凶手很可能就是这种次声波。 亲爱着缺德的回答:次声波是一种声波,它比普通声音振动慢一些,每秒振动不到20次,因为它振动太慢,人的耳朵就听不到它了。虽然用耳朵听不到,它对人的危害却很大。人体内的组织和内脏对次声波非常敏感,很容易吸收次声波的振动能量而强烈地振动起来。 匿名用户的回答:因为它的频率与人体内许多器官固有的震动频率相同,这样就会引起共振,使人体内脏受到伤害,严重的就导致丧命.四废之日的回答:撕裂人体重要器官的组织。而且是全方位的撕裂。被次声波杀死的人,里边全都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