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烧蜂窝煤对人的危害??

2020-7-17 18: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42| 评论: 0

摘要: 9点说史的回答: 1、蜂窝煤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2、蜂窝煤燃烧产生粉尘,二氧化硫,伤害是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3、长期烧煤所产生的烟雾对肺部是不好的。容易致癌。 ...

9点说史的回答:

1、蜂窝煤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2、蜂窝煤燃烧产生粉尘,二氧化硫,伤害是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

3、长期烧煤所产生的烟雾对肺部是不好的。容易致癌。心理压力过大。也会掉头发。

扩展资料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因为纯品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所以在前期很难发现,一氧化碳中毒会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对使用蜂窝煤取暖的住户而言,使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如烟囱、小通气窗、风斗等,煤炉烟囱安装要合理,没有烟囱的煤炉,夜间要放在室外,如有条件,最好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一旦发现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应该及时打开窗户进行通风,视情况对中毒人员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用蜂窝煤取暖引悲剧男子爬出屋求救母女中毒身亡

东莞坤仔day的回答:

一、烧蜂窝煤对人的危害
1、一氧化碳
蜂窝煤的主要成分是碳(C),碳在完全燃烧的时候会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C+O2=CO2),而碳在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2C+O2=2CO),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碳反应也会产生一氧化碳(CO2+C=2CO)。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轻度一氧化碳中毒会造成头晕、恶心等,重度的可造成人昏迷甚至死亡。

2、二氧化硫
蜂窝煤还有少量的硫(S),硫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S+O2=SO2),二氧化硫有刺鼻性气味,人体过度吸入会造成中毒。
3、二氧化氮
蜂窝煤的氮(N),与空气燃烧后会造成二氧化氮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形成肺水肿,接触高浓度二氧化氮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思念浪漫的歌的回答:

1、蜂窝煤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2、蜂窝煤燃烧产生粉尘,二氧化硫,伤害是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
3、长期烧煤所产生的烟雾对肺部是不好的。容易致癌。心理压力过大。也会掉头发。

维意定制家具的回答:

烧蜂窝煤会产生大量的如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容易污染空气。居民家里一般通风条件都较差,如果直接用蜂窝煤取暖,对人体的危害就更大。

蜂窝煤的优点:

1.高效易燃

高效易燃蜂窝煤:生产技术:上火快2分钟火苗达一尺,火力猛、12分钟烧开一壶水。该煤球易燃烧、起火快,用一根火柴从炉口处即点燃,2分钟火苗达一尺,炉火温度能达680℃,并能调节火苗大小,使用方便,和液化气一样,随用随点,不用封炉,无烟、无毒、无味,一次放2块煤球能燃烧120-150分钟。

环保高效倍化节煤蜂窝煤:该蜂窝煤的优点是即经济又好用,比传统蜂窝煤具有上火快、燃烧效果好、火力猛、燃烧时间长,旺火时间比传统蜂窝煤长20-30分钟。

2.节煤增效

高能活性节煤增效剂:该技术与其他单位提供的类似技术截然不同,绝不是一根火柴点燃蜂窝煤技术。每吨煤加入8元钱左右的活性节煤增效剂后,可使每吨煤的掺土量在原来200公斤的基础上再增加300-500公斤(不同产地的煤质掺土量不同),热效率提高15%以上。添加该活性增效剂的煤上火快、火力旺,火苗高10-20厘米,旺火时间2-2.5小时,燃烧充分,燃烧后整块取出不散渣。劣质煤加入后和优质煤一样好烧。

3.秸秆窝煤

秸秆生产蜂窝煤技术:以秸秆粉和劣质煤相配合为基本原料,再添加脱硫剂消石灰,成形后再经以石蜡和重油配制成的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而制得,是可使作物秸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成形煤。

特点:1.以作物秸秆和劣质煤为基本原料,基本上都是废料利用,价廉易得,变废为宝。2.燃烧性好,发烟少,放出的二氧化硫少,堪与一般燃料媲美。3.成形时不加热、不用粘结剂,既节能,又有利于降低成本。4.制得的成形煤具有耐水性,贮运方便。5.点燃性好,使用方便。用途和普通煤球、蜂窝煤一样,用作家庭燃料。

手游app开发08的回答:

一氧化碳,主要伤害的是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7-6 01:53 , Processed in 0.1643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