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469的回答你一定看出来了,2012年的《读库》,导语与图片释文的字体做了调整,由黑体改为宋体,由于字号与正文不一,整体更为协调而又不致单调。 无疑,阅读讲求的是气质相投,而吴念真的文字很对我的脾性。其行文平实洗练,蕴涵细微的情感,让人读着舒服。《故事》讲述了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一书背后的人与事,阅毕,印象最深的,是教他写信的伯伯。这位长者帮人写信,担当着翻译的工作,其宅心仁厚的“误译”,让人不觉欠妥,反而通体温暖。吴念真由术及道,逐渐领悟到知识分子的真义,并将其与读者分享,一受一施,是为传承。 继《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载《读库1102》)、《百转千回换心路》(载《读库1104》)之后,李清晨的《心61桥》,再次聚焦心脏医学史,梳理心脏搭桥术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记录科学史,需要科学的精神,作者在专业又不乏趣味的叙事之外,对当代中国的粗鄙主义制史套路提出质疑,值得称道。 “现代人的幸运在于,我们拥有一个弥足珍贵的前人开创的历史。今天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种种诊查手段与治疗方式,无一不是前辈学者历尽艰难苦苦追求的结果。”我对此深有感触。2006年8月,妈妈因冠心病入院,后来花费数万元,在冠状动脉阻塞处放置了两个支架,得以化解心肌供血不足。而二十多年前,奶奶也是得了冠心病,病情发作时,打针吃药也缓解不了疼痛,身为乡村医生的爸爸束手无策,我听着奶奶“哎呦~哎呦~”地呻吟,心里发酸。1985年7月14日,奶奶病逝,终年六十岁。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生离死别,时年十一岁。说实话,当时我惶惑不安更甚于失去奶奶的痛苦——多少年来,爸爸一直都是我的心理屏障,他隔断了我们与病魔苦痛,可如今,死神居然越过他,将奶奶从我们身边夺走了,末日似乎随时就会来临,有爸爸在,凶险依然难以逃避。后来才渐渐明白,没有谁是无所不能的,就像爸爸,也有力不能及的领域。从《心61桥》得知,介入治疗术是1987年希格沃特医生在临床首次应用的,不禁对他以及之前为此做出贡献的人物深怀敬意与谢意,为妈妈庆幸的同时,也为奶奶感到遗憾。【20120207】匿名用户的回答《读库》是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类杂志,意为"阅读的仓库"。以刊发中篇非虚构文章为主,内容包括传记、书评、影评、历史事件等。每两月出版一期,定价30元。读库是一本书,也是一本杂志。外表看似素雅,内容却丰富多彩,一个话题,不计篇幅,不计成本做完做好。这不是普通的书更不是普通的杂志。他是一本值得读,更值得分享的书,分享之后可以藏之书橱传之后世的书。文字细腻,图片精致,论事关乎痒痛。 《读库1201》包括了《故事》、《不丹之路》、《开会啦》、《心•桥》、《白蛇严歌苓》、《画不完的<神曲>》、《“生下来就为揪住整座图书馆不放”》、《兽性大发》和《凄怆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