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7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 - 简介钱学森 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在钱学森 3 岁时,就巳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至1934年在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6月毕业后报考北京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 —— 是二十世纪世界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 殊荣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钱学森 - 研究领域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钱学森 - 家族背景钱学森的祖父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但家境还算宽裕。 父亲钱均夫(1880年—1969年),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母亲章兰娟(188?—1935年),为杭城富商之女,幼承教育,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可谓凤毛麟角。 钱学森 - 简要年表
钱学森 - 主要成就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应用力学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物理力学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人体科学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钱学森 - 珠峰计划大科学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最近,来自多所名牌大学的消息证实,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钱学森 - 回国始末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运动。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并且拒绝揭发朋友,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工作的证书。钱学森感到非常气愤,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经过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经美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介绍,为了表示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却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十余次,但美国代表约翰逊仍然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真实理由为由,不肯答应释放钱学森回国。 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1954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就率先发言。他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1954年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科学家冯·卡门感慨地说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离别时,这位导师充满深情地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钱学森 -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解释关于两弹一星不同的解释: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外国强权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上述获奖的23位中国科学家均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钱学森 - 主要论著主要著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 《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论文Tsien HS.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Aeronaut. Sci. 1939 著作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S McGraw Hill, 1954 瑞典的遗憾:钱学森大师没得诺贝尔奖 科学泰斗钱学森大师,在科学上的贡献是世界级的,更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他开创的火箭理论和工程控制论完全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格。瑞典皇家科学院没有把诺贝尔奖颁发给钱大师是瑞典的遗憾 。 钱学森 - 荣誉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钱学森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遗憾: 钱学森 - 感动中国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航天事业奠基人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 - 家庭钱家出过众多杰出人才钱永刚(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健的堂哥,解放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说,钱永健的父亲叫钱学榘(jǔ),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钱学榘和钱学森同个爷爷,钱学榘三个孩子都是美国的院士。查了宗谱,称钱永健是钱缪第34世孙。 钱缪是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国王。西湖边的钱王祠即为纪念钱缪而建。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据了解,北宋时有钱易,17岁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宋代有进士钱昆,官至秘书监,善草隶,能诗赋,有文集。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弘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开,万历殿试第一。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万历进士,授编修,曾讲学于东林,有《牧斋集》等传世。乾隆进士钱大昕,于音韵训诂多有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康熙四十二年一甲进士钱名世,官翰林院侍讲。清代著名学人还有藏书家钱曾、书法家钱坫、诗人钱鲁斯等。 据介绍,钱均夫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当代亦有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 钱缪的后裔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中国百家姓上排第二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缪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其内容如下: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9.吾家世代居衣锦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据《十国春秋》记载,武肃王钱缪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捍筑海塘,开拓海远,发展贸易,其功绩卓著。 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因为吴越富庶强盛未被消灭。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国王钱缪的孙子钱弘,为了保护生产,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由此统一了中国。由北宋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将“赵”姓排在第一位;将“钱”姓排为第二,都是因为当年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所做的抉择。 钱氏家训为后辈立下榜样 钱缪自幼熟读《春秋》,兼习武经,17岁阅兵法,文韬武略,才智过人,著述颇丰,他除留有上述遗嘱外,还著有《家训》一书。个人部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时不可不谦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家庭部分: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窗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教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态,嫁女择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享。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钱缪的家训与遗嘱,为后辈子孙树立了好学上进,报效国家的榜样。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 钱学森家庭情况 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生于1919年,浙江海宁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她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表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到了美国,但二人都把事业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当时,钱学森已经三十多岁,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为了各自的事业,他们再次推迟了婚期。为了支持蒋英的音乐事业,钱学森送给了蒋英一架钢琴,这架钢琴也称了二人爱情的见证。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上海举行婚礼。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曾任技师、技术助理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的兼职教授。 钱学森的堂妹钱学敏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哲学多年,参与撰写和翻译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其中有关钱学森科学思想的论文曾荣获中国管理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钱学森 - 语录爱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风骨“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治学“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 - 轶事邻居传言钱家生了个“神童”早在3岁时,钱学森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因而传言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经读懂《水浒》。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邓颖超的“小学生”1920年,钱学森9岁。他进入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这所学校1955年10月改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成为我们熟知的实验一小。 “人,生当有品”1935年8月,钱均夫送钱学森赴美留学,一同登上“杰克逊总统号”美国邮轮。临开船时,钱均夫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字条,郑重地塞到儿子手里:“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乃父告之 钱学森看罢潜然泪下。他默念着父亲的临别教诲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和导师争论不讲情面钱学森和冯·卡门有一次争论,话语激烈而又尖刻。卡门被气坏了,拂袖而去。事后,卡门经过思考,认识到学生是对的。第二天一上班,年过花甲的卡门爬了三层楼梯,来到位于三楼一个旮旯的钱学森的小小办公室,敲开门,恭恭敬敬地给他行个礼,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卡门上课从不点名,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话。钱学森归国后,力图把冯·卡门的民主学风也带回来,他以身作则,并多次以冯·米塞斯和冯·卡门的例子教育中国学者。一个老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有了民主学风,学生主动求知,这才有学术创新和超越老师的可能。无论从哪方面的贡献说,钱学森都超过了他的老师卡门,但钱学森是从卡门的民主学风这块肥沃的学术土壤中“冒”出来的。 11名美军战俘换回钱学森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周总理亲自进行了批示。 1955年8月1 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五年的“虚拟软禁”和牢狱钱学森在回国之前受过五年的“虚拟软禁”。另外,钱学森在此之前还在监狱里住了一段时间。那个监狱坐落在“TerminalIsland”上。从谷歌地图上看,那个岛子离洛杉矶不远,开车也就半个多小时吧。一九四九年,钱学森申请过美国公民资格。一九五○年,麦卡锡主义开始,FBI从一九三八年美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发现钱学森三十年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一些活动,于是不但不让他加入美国公民,反而吊销了他的机密工作文件,使钱学森无法继续他的研究了。两星期后钱学森便宣布回国,还真动身了。这给他带来牢狱之灾。FBI以在他包裹里搜到了所谓的机密文件的理由,把钱学森关进监狱。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FBI搜到的就是几张对数表,这比关押李文和的理由还荒谬。奇怪的是,据记载,TerminalIsland上的那个监狱当时是移民监。美国政府不是不准他回国的吗?那把他关进移民监做什么?移民监里关的是要驱逐出境的人。他的出狱是由于加州理工学院的不懈努力和抗争。钱学森出狱后再也没有完全恢复自由。至今美国政府也还没有为把钱学森关进监狱一事道歉过。二战中美国政府关押日本鬼子的事情都道歉了。钱学森为美国立过大功,还被投入大狱,不道歉就是说不过去。 以中将的军衔参加谈判在争取苏联对中国发射导弹和火箭技术的援助谈判前,聂荣臻拿着一份名单请示毛主席。毛泽东想了想说:“聂老总,你就来做这个代表团的团长,你的代表团应该把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还有原子工业的人员包括进去。学森同志也应该去,很多问题只有他去才搞得清。我想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在生日宴上表扬钱学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特别高兴。一向反对为其做生日的他,这一年一反常规,破例地请了大家一次。 宴会前,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个入席者名单给毛泽东审定。毛泽东看了3桌客人的名单后,十分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了自己所在桌位的名单上,而且让钱学森坐在紧挨自己的身边。 宴会在喜庆的气氛中开始。毛泽东坐在座位上,笑着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指着自己身边的钱学森,笑着对大家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 钱学森说行我就批60年代初,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在即,可是天公不作美,到底能打不能打,试验基地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按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必须有三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报请聂荣臻元帅批准。可是司令员、参谋长说不能打,而钱学森说能打,形成了2:1的局面,机关只好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了。 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上世纪初,我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火箭,钱学森做出大胆的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当时年轻的王永志因为提出了大胆建议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1964年,王永志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在计算火箭的弹迹时,研发人员发现射程不够,需要考虑多加一些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储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王永志结合当时炎热天气对推进剂密度的影响,经过周密分析计算,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就能达到预定射程。其他老专家都认为这个“反弹琵琶”的想法近乎天方夜谭。年少气盛的王永志不甘心,鼓起勇气向发射场技术总指挥钱学森直接汇报。钱学森耐心地听完了王永志的想法后,马上把火箭总设计师叫过来,说:“就按年轻人的意见办!”果然,火箭卸出推进剂后射程增大了,连打三发,发发命中。之后,钱学森郑重建议,让王永志担任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现在,王永志除了对伯乐充满感激之情外,也感受到了钱学森的超越历史的眼光:“随着我自己年纪的逐渐增长,我越发认识到钱老建议的高瞻远瞩。” 对后生的鼓励支持1964年,一位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年轻人郝天护给钱学森写信,指出钱老的一篇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纠正意见。 信发出后,郝天护惴惴不安。然而,不几天他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