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人物名人简历 查看内容

杨健侯

2020-1-16 13: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7| 评论: 0

摘要: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露禅第三子,人呼為三先生,晚年后人呼为老先生。为适应部分习者需求,将杨式太极拳,初改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授人众多。 杨 ...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露禅第三子,人呼為三先生,晚年后人呼为老先生。为适应部分习者需求,将杨式太极拳,初改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授人众多。

杨健侯 - 简介

杨健侯(1839-1917)男,杨露禅第三子,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拳术刚柔并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力钻研。性格温和,肯钻研,为适应部分习者需求,将杨式太极拳,初改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授人众多。在比武时对任何人都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


描述:杨露禅第三子,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
籍贯:广府南关人

杨健侯 - 生平概述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露禅第三子,人呼為三先生,晚年后人呼为老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练功亦在幼时。其父严厉,终日督视,不使少怠,以致身心疲敝,不得胜任。曾拟逃学数次,幸均被觉,未果,可见当时练功之刻苦精神,卒能成其大名。性较兄杨班侯柔和,故从业者甚众,教习大中小三种架子皆备,其功刚柔并济,以臻大成。

后随父长住北京教拳为生。拳术刚柔并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力钻研。性格温和,肯钻研,为适应部分习者需求,将杨式太极拳,初改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授人众多。在比武时对任何人都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决》(三言四句)曰:“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之交手,健侯仅以拂尘挫敌,每一搭手,多被擒拿,处于背势,而不能近其

身。又善用枪杆,任何劲力,均可发于杆头。他人枪杆遇之,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其周身皆能发人,而发劲輒在一笑一哈之顷。且善发弹,发无不中。三四弹在手中,往往能同时射击三四飞鸟。尤奇者,止燕雀於彼掌心中,不能飞去。盖因鸟类在将飞前,两足必先下沉,沉后得势,方可耸身上飞。杨能听其两爪下沉之劲,随之往下松化,则燕雀因无力可借,故不能耸身飞去,由此可知彼听劲与化劲之灵敏奇妙,绝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也。

晚年练功,常在卧时,衣不解带,倏乎即醒,夜深时,侍者常闻其卧床作抖动之奇声。

卒於民国六年(1917),无病而逝,在临危前数小时,得一梦兆,知将死,呼家人及生徒至,一一叮咛,届时沐浴更衣,含笑而终。

杨健侯 - 后代及传人

有三子:长曰兆熊(杨少侯),次曰兆元,早亡,三曰兆清(杨澄甫),为杨氏拳术之宗师,世称杨老师。侄杨兆林亦承其艺。

杨健侯 - 经典著作片段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家太极拳老拳谱》

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掤履挤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学者欲求懂劲,当於此四字三注意焉。

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偏(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於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学者必于此四手,用不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返於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

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於(微乎)理也(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后天之武事,论之於身心,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后,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反(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不著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为长拳也。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油滑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裏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於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圆)为紧凑。方元(圆)规矩之至,熟能出此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沈解

双重为病,在於填实,与沈不同也;双沈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与重不等也。
双浮为病。在於漂渺,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因其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半(病)者,半有著落也,偏者,偏无著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元(圆);半有著落,岂出方元(圆);半浮半沈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沈,失於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沈偏沈,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圆)也。
夫双轻不进於浮,则为轻灵;双沈不进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著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勇(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沈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表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也。四隅,即四角也,所谓采例肘靠也。学者若不知方极而元(圆)。元(圆)极而方,方元(圆)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焉能出隅之手哉!盖吾人外而肢体,内而神气,均贵轻灵活泼,乃能极四正方元(圆)之功。然或有於四正之手,犯轻重浮沈之病者,则有隅手出矣,譬为半重偏重。

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至(曰)顶头悬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沈,则偏显然矣!故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使顶悬腰松,尾闾中正,上下如一线贯串,转变全凭二平,分毫尺寸,须自己细辩,默识揣摩,容(融)会於心,迨至精熟,自能随感斯应,无往不宜也。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有如淩霄箭。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盖慎密之至,不动而变也。

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后求之。络(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气皆无。暗抓络节至半死,伸脉拿之似亡军,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哉。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真传不可。

懂劲先后论
未懂劲之先,易犯顶匾丢抗之病,既懂之后,又恐(犯)断结(接)俯仰之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
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断接无准,则视听未正确,尚未达到真懂劲之境焉。何为真懂?知瞻眇颜盼之视,起落缓急之听,(闪还撩了之运,转换)进退之动,斯为真懂劲。乃能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巧。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去就(就去)则升。而达神明之域。既明矣,则往后行(坐)住卧、一动一静,均须谨慎在意,盖无往而非功夫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4-3-29 07:58 , Processed in 0.34553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