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著名喜剧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20世纪最卓越的喜剧电影大师、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家、反法西斯的和平、民主战士。《卫报》认为他是“一位为人类根本自由而斗争的卫士,他比世界上很多政治家更伟大、更坚决。”他的成就“超越了娱乐的范围,而为人类追求自由作出了有力的贡献。”法国总统发的唁电称,卓别林比任何人都更好地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甘苦,半个世纪以来,他以他的丰富的想象力融合了所有人的欢笑和泪水,使人们为他的巨大天才赞叹不已。1919年4月17日,卓别林等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 卓别林 - 简介卓别林(1889~1977)Charlie Chaplin,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2011年2月一说法证明卓别林出生于出生在斯梅西克的一辆大篷车中,是吉普寨人), 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卒于瑞士科西耶。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20世纪2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在中国已经广为流行。在1915年9月,他的喜剧短片开始在上海上映,上海的报纸几乎每天都登有卓别林主演的电影广告,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他为“滑稽大王”、“快活大王”。 卓别林 - 成长经历
查理·卓别林是驰名世界的喜剧大师,也是默片时代的巨星。他所创造出来的流浪汉夏洛特的形象是家喻户晓,他擅长塑造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讽刺生活的现实。他在《淘金记》大获成功后,又自编自导自演了《马戏团》,《寻子遇仙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等,他与众不同的是把喜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喜剧不但引人发笑,而且引人深思,有强烈的现实感,深刻的内涵。他后期的《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同样出色。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由于政治观点的不同,受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移居到瑞士,但他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在1971年被美国四十四届奥斯卡授予荣誉奖,也是对这位大师的致敬。 子一起,穿着木屐跳舞、唱歌,往往累得脸色苍白,母亲看到他日益消瘦,十分心疼,就让他离开了这个舞蹈班。 从1958年开始,他潜心在德邦别业庄园撰写他的自传,笔耕不辍五六年。据说出版商觉得它太长,结构也乱,几次要他压缩或重写,但有时奏效,有时效果不大。 1962年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乌娜给他生下第8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 卓别林 - 创作经历天才来自勤奋。渴求知识是卓别林的—个重要特点,善于学习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当他蜚声影坛后,仍然十分虚心,不仅向书本学习,而且向社会学习,向普通人求教,他说他的老师遍及各行各业,有裁缝、卷烟工、拳击师、堂倌、司机……卓别林有广阔而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许多作品,其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巴黎一妇人》就是在他同一个巴黎上层社会的交际花打交道后创作的。又如,他听到有个从农村来的健壮小伙子,被大工业所吸引,在传送带装置下干了四、五年,后来竟精神失常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使卓别林很激动,就构思成了《摩登时代》。 卓别林在喜剧的夸张表演艺术方面,具有充分的生活依据和丰富的内心活动。他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特别生动细致。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并能启发诱导他的合作者。卓别林的无声片,继承和发扬了英国哑剧的优良传统,在世界影坛上首屈一指。他的有声片也由于哑剧因素的影响,具有台词简练、主要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特点。 观众为卓别林的精湛才艺叫绝。以拍摄《马戏团》为例说明,为练基本功,卓别林特地组织了一个马戏班,每天象真正的杂技演员那样刻苦训练。在拍片过程中,他曾被猴子咬伤过。观众终于从银幕上看到了夏尔洛走绳索走得象专业演员那样地熟练。 卓别林原本不会作曲,为了亲自给《城市之光》配上音乐,他花了三个月时间专门学作曲。后来,他的电影中的音乐都是自己创作的。 卓别林的创作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他常常因为其一情节处理得不满意而停止工作,一个人躲开大家苦思苦想,吃不下睡不好。但当他一旦考虑成熟,就又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一连几天不睡觉,全力以赴,一气呵成,那股劲头使周围的人都不免为他的身体而担心。 卓别林的工作神速,早期能在一个月之内拍出六部短片。后来拍摄长片,速度也非常惊人,《凡尔杜先生》仅用了12周;《舞台生涯》只花了50天(其间,他还病了几天)。 每拍一部片了,卓别林事无巨细样样都亲自抓。他不但是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者,而且是舞蹈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设计师,还是制片人、剪接人。 在摄影棚里,他常常从口袋里掏出张纸片,上面是他在不眠之夜心血的结晶:有对剧本主题的阐述,有新增加的一些有趣场面,有对布景、道具和服装提出的新意见。 每天拍完片,他来不及卸装,带着一脸油彩就跑进试片室,看这一天拍成的样片。 卓别林十分爱护自己的影片,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保存在特制的盒子里,以防止损坏,所以他的影片至今还象刚拍摄时那样崭新。为了服从整体或为了让发行商通过,他时常忍痛剪下一些镜头,它们的精彩程度往往要胜过来剪下的部分。据他的儿子小查利·卓别林说,他的父亲很好地保存了剪裁下来的全部镜头。世界各国的观众都会为此而高兴的。在工作中,卓别林对每一个演员、职员的要求都很严格。某个镜头稍不满就要重拍,且显得脾气很大,让人有点害怕。但一到休息时,他马上又变成一个活宝,一会儿演奏一首钢琴曲,一会儿表演一段滑稽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善于启发演员,通常是妙语连篇,情趣横生。他的合作者都说,同他一起工作是巨大的享受。在《香港女伯爵》中扮演女主角的意大利明星索菲姬·罗兰曾对卓别林说:“您教会了我一切……您教给了我同时用我的身体、思想和心灵来表演的艺术。”她向记者谈到,她同卓别林一起工作的日子,是“在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下”生活的三个月。 卓别林还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他的早期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爱德娜·潘维安丝、《寻子遇仙记》里的小演员贾克·柯根、《城市之光》里的“盲女”浮琴妮亚·契丽儿、《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里的宝莲.高黛以及《舞台生涯》里女舞蹈家的扮演者克莱尔·勃格姆,都是在卓别林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成为优秀演员的。 卓别林名震全球,同样也深受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早在1915年9月,他的喜剧短片就开始在上海上映。20世纪2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在我国已经广为流行。上海的报纸几乎每天都登有卓别林主演的电影广告,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他为“滑稽大王”、“快活大王”。 1930年5月,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到美国演出,会见了卓别林。两位艺术大师一见如故,合影留念,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1936年春,卓别林到远东旅行,路过上海作了短暂的逗留。他会见了老朋友梅兰芳,还观看了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主演的京剧《双胶奇缘》,演出结束时,卓别林到后台看望马连良,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场称赞他的演技。 卓别林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哑剧演员,而哑剧的表演与京剧的表演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所以他十分欣赏京剧,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洗练而完美的艺术。 卓别林 - 人物影响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乐狗》、《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卓别林 - 人物评价萧伯纳曾称赞卓别林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确实,卓别林才华横溢,旷世稀有。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的。卓别林在艺术领域内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在世界影坛上被雀为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和舞蹈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 1954年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开会期间,会见并宴请了卓别林。周总理笑着说:“四十年前,我就在银幕上认识您了。”他还向卓别林介绍了共产党凯旋进入北京城的盛况,谈到横贯整个中国的著名长征。这时,卓别林开玩笑说:“看来,您现在再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接着他说:“1936年他曾到过上海,亲眼看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他表示希望有机会来看看新中国。周总理热情地请他访问中国,卓别林欣然接受了邀请。宴席上宾主频频举杯,互致良好的祝愿。卓别林说,他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人,但衷心地抱着和他们同样的希望,愿中国人民、愿全世界人民过更美好的生活。他说,他到过许多国家,无论走到哪里,那儿的人们就学他的鸭子步来表示欢迎。说着,他站起身来表演了几段鸭子步。顿时,宴席上响起了欢乐的笑声。卓别林很喜欢中国的茅台酒,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啊!”散宴时,他希望能带一瓶回去作纪念,周总理当即送给他两瓶。长达七个小时的愉快会见结束时,周总理和卓别林合影留念。周总理深情地说:“卓别林为人正直,正象他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不愧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 卓别林 - 人物轶事讨厌圣诞节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查理·卓别林去世。据其子所说,卓别林生前最讨厌的就是圣诞节,他认为这个节日过于“商业化”。全家人兴致勃勃地装饰圣诞树、准备礼物时,儿时生活窘迫的卓别林郁郁地说过:“我小时候过圣诞节,能有一只橘子就很幸运了。” 出身贫困,但拥有非凡的才华,卓别林由一名默默无闻的喜剧丑角而登上了影剧之王的宝座。滑稽的小胡子、鸭子般的走路方式、头上的圆顶礼帽、身上的小礼服和手中的文明棍……卓别林毕生的创作曾使通俗娱乐上升至艺术境界,起到了世界性的影响,至今无人超越分寸。 电影修复不靠美国人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无声电影银幕上,卓别林即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最早的《移民》(1917年)、风靡一时的《淘金记》(1925年)、不朽之作《城市之光》(1931年)、揭露“剥削”的《摩登时代》(1936年)、“恶搞”希特勒的《大独裁者》(1940年)、“道貌岸然”的《凡尔杜先生》(1947年)……这位有声电影诞生之后坚决抵制了其十几年的默片大师曾经说过:“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这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在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 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卓别林开始从世界电影的地图上消失,他的电影的拷贝大多随时间流逝而损坏、老化,无法放映。卓别林的后人开始寻觅给予这些电影新生的方法,并且注意到了法国MK2电影公司,该公司当时发行的电影DVD质量十分上乘。 于是,卓别林的后人在2001年将18部经典卓别林电影的国际版权交到了MK2的老板马林·卡尔米兹手里。MK2则将这些电影的修复工作交给了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档案馆以及ImmagineRitrovata电影修复工作室,并让华纳公司负责其DVD在全球的发行事宜。 经“博洛尼亚”和MK2修复后的卓别林电影DVD从2001年至今陆续在全世界售出了约280万张(其中,西班牙售出72.5万张,美国售出42万张,英国和法国售出30万张,巴西售出10万张)。这些老片曾进入主流院线,《大独裁者》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放映大受欢迎之后,《摩登时代》(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也在200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 “博洛尼亚”计划联手伦敦国家影视档案馆、法国Lobster公司,于2008年开始修复33部卓别林的短片,这些短片由吉斯通电影公司于1914年至1915年间制作(共有35部,其中2部已经流失)。MK2公司说,美国方面对卓别林电影修复工作的反应很令人失望,“美国人很‘健忘’,对电影遗产不太感兴趣”,不过在巴西、阿根廷和日本等国,卓别林的粉丝正奇异地增多。 卓别林博物馆落地瑞士卓别林祖籍英国,在美国功成名就,但英美两国先后“抛弃”了他。还好,卓别林1977年在瑞士离世时,至少看上去既富有又幸福。随着卓别林晚年在瑞士洛桑的故居即将以博物馆的形式开放,博洛尼亚电影档案馆已经对卓别林的电影手稿、绘图等物品进行了数码处理,方便影迷在网络上免费查阅。 卓别林度过生命中最后25年的地方——俯瞰日内瓦湖的一处别墅宣布将变成博物馆。卓别林博物馆基金会与来自卢森堡的投资集团达成交易,将在那里重现卓别林的魔法世界。该计划预计耗资3000万美元,包括电影院、餐厅等建设项目。 卓别林电影节为纪念卓别林逝世30周年,2007年12月22日至25日日本正在东京新宿区举行“查理·卓别林电影节”。《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12部电影将在该电影节上展映。一部名为《查理·卓别林的生活和艺术》的纪录片也将首次在日本放映,该片通过名人采访、电影片断闪回等形式回顾了卓别林事业生涯的高低起伏。 被曝光是吉普寨人2011年2月底,写给默片大师卓别林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曝光,揭示出了一个被卓别林藏匿多年的惊人秘密。原来,卓别林对自己的身世撒了谎,他并不是出生于伦敦的英国人,而是出生在一辆大篷车里的吉卜赛人。 亲爱的查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