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1911——2001),是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父亲是著名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黄炎培。先后于唐山交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唯一反对修三门峡工程和三峡大坝的人。 黄万里 - 简介黄万里,男,祖籍江苏省川沙县,是黄炎培(父)和王纠思(母)的第三个儿子,1911年出生于上海,2001年因肺癌逝世于北京清华园。 1933年任杭江铁路见习工程师,参与江山江铁桥的建造。 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1949年3月,赴香港。1949年4月至上海,5月辞去兰州职务,经广州到香港。 1949年9月到沈阳,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1950年6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 1953年被调至清华大学任教。在随后的年间,他编写了重要的学术专著《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学》。 1969年被下放江西鄱阳湖劳动, 1974年被揪回清华大学批斗,并在此期间完成《论治理黄河方略》。 1980年2月26日被清华大学党委“平反”。 1998年,黄万里被清华大学获准给研究生授课。 黄万里 - 学术观点反对修三门峡水库1955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同月,中国水利部召集学者和水利工程师70多人就已开工的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在当时流传“圣人出,黄河清”的言论下,黄万里是唯一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的与会者,并与其他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七天的辩论。黄万里主张从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历史和特性出发,全面、整体地把握江河的运动态势;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把因势利导作为治河策略的指导思想。他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反对修三峡工程他认为: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沪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应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黄万里 - 诗歌作品《花丛小语》黄万里学识渊博,喜欢中国古诗词,经常以诗言志,而且写得很好,毛泽东对此印象特别深,他在多次场合对人说:“黄万里的诗,总还想读。” 199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诗,称赞黄万里:“上善莫若水,而能为大灾。禹功钦饱学,不只是诗才。” 1957年6月19日,也就是“反右”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时候,《人民日报》以《什么话》为标题,刊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不久前在《新清华》校报发表的《花丛小语》和一首《贺新郎》的词,来作为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经典之作”,成为闻名一时的全国人民“反右”斗争的反面教材。接着,作者也自然而然地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花丛小语》是一个政治短篇小说,内中借着几个人物的对话,不仅对北京的市政建设和当时盲目学习苏联的高校教育模式进行了批评,也批评了当时三门峡建坝的方案出来后,有些专家明明知道水流必带泥沙,本想让“黄河清”的三门峡工程却是一次失误却不加反对,甚至跟着上面高唱“圣人出,黄河清”。小说起头的人物田方生,即是黄万里的夫子自道,一出场就吟诵着自己所作的《贺新郎·百花齐放颂》: 治水吟草自古长才难为用, 1991年6月,已是八旬老人的黄万里自编多年书写旧体诗词为一集,名为《治水吟草》,并为之作序,自费打印,分送亲友。这本自印诗词集包括《右冠残草》30首,《治河咏怀》15首,《忆旧感怀》26首,《漫游闲咏》29首,共计100首。其中《右冠残草》讲述作者22年的右派生涯,开篇就是那首著名的《贺新郎》;《治河咏怀》则讲述自己为何一生要矢志献身水利事业的内因以及为此所带来的个人厄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