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1957年8月28日-),当代艺术家,著名诗人艾青之子。曾在美国、日本、瑞典、德国、韩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举办个人艺术展。 艾未未 - 简介艾未未,世界著名艺术家,2010世界艺术影响力榜名列第十三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著名诗人艾青之子,画家艾轩的弟弟,作家艾丹的哥哥。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1983年就读帕森设计学院,1998—2006年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并从事艺术、设计、策展等领域的工作。如果要求在我的墓碑上刻一行字,应该写的是——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所有的缺憾。 当代艺术家,曾在美国、日本、瑞典、德国、韩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威尼斯等多个国家举办个人艺术展。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项目设计方案中标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的中方项目顾问。 1981年就学于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rt Student League,美国纽约艺术家北京艺术家,主编实验艺术刊物“黑皮书”(1994)、白皮书(1995)、灰皮书(1997)1998年-“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艺术展览1979年第一届《星星画展》中国北京1987年个展《旧鞋.性安全》美国纽约1994年《中国艺术展》东京画廊日本《中国当代艺术展》哥德堡艺术博物馆瑞典1995年《彼得.路德维希收藏馆》德国1996年《交点》中、日、韩现代艺术展韩国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2000年《不合作方式》中国上海《我们的中国朋友》德国2001年《土木——中国年轻的建筑》德国2002年中国“传统到现代”德国路德维希收藏馆首届当代艺术三年展。 艾未未 - 家庭背景艾未未为艾青与高瑛两位诗人之子,1957年于北京出生。其后文化大革命,一家三口被送往新疆劳改。艾在新疆居住五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住“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上面蓬上树枝,相当于半穴居生活; 艾未未 - 经历1957年8月28日生于中国北京 1978年,入读北京电影学院,同期的学生包括中国导演陈凯歌与张艺谋。 1981-1993年居住美国纽约帕森设计学院艺术青年联盟成员。 1993年4月,父亲艾青患病,他返回北京照顾父亲并同时放弃了美国居民身分。 1994年,他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担任副导演。 1998年中国艺术文件库展馆策展人,自1998至今。 1999年,艾未未在北京东北部的草场地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房子,这是他的第一个建筑项目。 2003年,与瑞士的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deMeuron)合作设计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 策划艺术展《麻将》中国当代艺术西客收藏波尔尼,瑞士。 200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1998-2001年“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 2011年4月7日,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拘捕。 艾未未 - 主要作品展览1979年第一届《星星画展》北京中国。第二届《星星画展》北京中国。1980年《星星画展》北京中国。1986年七个艺术家展。 1987年个展《旧鞋·性安全》纽约美国。1994年《中国艺术展》东京画廊日本。 《中国当代艺术展》哥德堡瑞典。1995年《彼得·路德维希收藏馆》德国。 1996年《交点》中、日、韩现代艺术展韩国。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年《不合作方式》中国上海。2001年《土木.中国年轻的建筑》德国。 2002年《中国传统到现代》路德维希收藏馆德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4年个人展波尔尼美术馆瑞士。个人展根特文化中心比利时。 《赫尔佐格和德默龙250》巴塞尔瑞士。个人展纽约罗伯特米勒画廊纽约。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2005年《麻将》中国当代艺术瑞士。 2006年悉尼双年展 澳大利亚。亚太艺术三年展 昆士兰澳大利亚。 上海MOCA双年展 上海。釜山双年展 韩国。 碎片,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07年莫斯科双年展俄罗斯。 水晶灯利物浦英国英格兰。卡塞尔,德国。 建筑1999年 艾未未工作室 北京 (建成)
艾未未 - 大事记1998~2001年“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艺术总监。 艾未未 - 人物评价艾青“逆子”:纽约“洋插队” 如果说西方的现代诗人是喝着波德莱尔的乳汁长大,那么中国的现代诗人不曾受过艾青影响的也寥寥无几。但当你见到艾未未的时候,却发现他不是一个喜欢抒情的人。作为大诗人的儿子,艾未未更擅长的是颠覆,用他即兴的语言,推倒既成的标准和艺术的樊篱,也包括他自己。 艾未未在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有毛病”的情况下退了学,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去美国学艺术的学生。但即使是在美国纽约,他也不肯中规中矩地读书。勉强读了两年书,别的时候他就帮人家干体力活,赚生活费。当然也发展了一些个人爱好,摄影就是其中一项。 目的主义者:做事单刀直入讲话“不必算数” 艾未未在重庆遇到了麻烦,因为与国航的一位空姐争吵了几句,他差一点被警察带走。从这件事来看,艾未未好像挺厉害的,他单刀直入的语言的确够杀伤力。但和他熟悉的人却并不这样以为。帮他打理画廊的是一位中文名叫“华月“的外国小姐,华月说:“他人很随便的,从来不会刻板地做事情。”一位自称是“街坊”的人也说,艾未未人很不错,自己没事的时候经常来蹭饭,而且“帮别人忙从来不收钱”。见到艾未未策划的展览,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著名行为艺术家马六明都会远远跑来看,关系融洽得很。 一个摆脱烦琐细节的人是直率的,而一个不受道德禁锢的人则是可怕的。艾未未喜欢的是直达目的,他不甘心受到羁绊。 个性 这个满脸大胡子的中年人,一边对着镜头旁若无人地大嚼花生米,一边用他惯有的极具颠覆性的语言说自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另类家居史:半穴居,地下室,大仓库艾未未首先让人惊诧的就是他的房子。五环开外,机场辅路,铁路桥东。一座占地足有两亩的院子坐落于名为草场地的村子里,一旁有高大的白杨正在风中凋落仅有的叶子,落日的光照在裸露的青砖墙壁上愈显凄凉。从院门口的牌子上看到“文件仓库”的字样,这就是艾未未的家了。 很多跟艾未未接触过的人,都说他仗义、叛逆和无拘无束。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天生叛逆的人,这可能与父亲有关。他告诉我:要做一个自由的人。”他也非常看重能随心所欲说话的自由:“是个人就能说话。表达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特征,没有表达你就不是人。个人地位也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地位,做人最高的地位。只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这种权利。”近年他放言批评的,都是社会不公平、不公义的事,而且嬉笑怒骂。 艾未未 - 被拘事件2011年4月3日,艾未未在从北京登机飞往香港时被警方带走,无法与其取得联系,他的手机在4月6日上午仍处于关机状态。西方政府及中国人权活动者对此表示关注和批评。 4月3日,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谴责西方政府要求中国释放被拘的前卫艺术家艾未未,称艾未未一直试探中国法律底线,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中国官方媒体首次对这位争议人物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