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旗,女,1959年12月出生,汉族,河南鲁山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民革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田红旗是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在高铁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大风环境行车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 获国家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光召科技奖等。 田红旗于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7年5月任中南大学校长。 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人物履历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长沙铁道学院机械系铁道车辆专业学习。 1982年1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机械系,并于长沙铁道学院机车车辆系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至1988年12月,长沙铁道学院机车车辆系机车车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4年下半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专业攻读博士,师从孙翔老校长,后转学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1996年9月至1999年12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并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 2002年4月,任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2年至2005年,领导团队建成“高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 2003年10月,任“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8年9月,任中南大学校长助理。 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副校长。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17年6月,任中南大学校长。 2017年12月,任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副主席。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任免信息2017年6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南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田红旗任中南大学校长。 2018年3月1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8年3月1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田红旗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人物成就研究成果 田红旗是在解决中国高速铁路空气动力问题、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恶劣风环境行车安全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 1、主持研建世界上唯一的“青藏铁路极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系统” 青藏铁路沿线风环境非常复杂,风力风向瞬变的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年均大风150天左右,严重威胁铁路运输安全,成为这条雪域“天路”安全运营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并且国际上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技术。面对历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2002年起,田红旗历经3年沿线勘察,足迹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在获得大量实地数据和预研的基础上,提出研建自动化大风行车安全指挥系统,立即得到立项批准。抱着崇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田红旗首先从研究风/车/路/地貌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入手,发现系列规律,提出此前国内外未见发表的分析理论,建立特殊风环境下避免列车倾覆的安全速度限值模型,为保质按时完成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建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中攻克了一道有一道技术难关,使捷报频频传出:位于风火山的无线智能测风站安装调试成功;辖域960km风区的无人值守测风站数据采集传输正常;世界唯一的“高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投入不间断运行。自2006年通车至今,青藏铁路大风环境下所有列车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需要停轮、限速或维持常速均由该系统自动指挥调度。经过3年不间断运营,该系统稳定可靠,已指挥列车停轮28次、限速385次,并且没有发生大风导致的行车事故。建立了青藏铁路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形成理论-技术-工程-应用集成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作为示范,该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于兰州-新疆铁路、福州-厦门铁路、石家庄-太原铁路,以及京沪、武广等高速客运专线等。该成果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田红旗是该成果唯一获此奖人员。 2、建立铁路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解决中国西部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空气动力瓶颈问题 空气动力问题是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的瓶颈。空气阻力过大、空气动力导致行车事故均严重制约列车速度提高,像高速列车空气阻力约占总阻力70%;列车高速交会、高速过隧道瞬态冲击压力及气压爆波冲坏车体和隧道结构,击坏人体耳膜等。列车是在地面上运行的长大物体,有一系列诸如列车交会、通过隧道、连续地面效应等与航空航天飞行器不同的空气动力问题。因此,从90年中国发展高速铁路以来,在国外核心技术保密的情况下,田红旗针对亟待解决的铁路空气动力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构建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体系,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步入国际前列。从“零”做起,历时3年于1998年主持建成与航空航天风洞试验互补、国内唯一的“动模型试验系统”,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研究轨道交通特有的列车交会、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不可替代的模型试验装置;通过试验发现和理论建模,提出系列经过试验验证的分析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应用价值;主持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120km/h~500km/h各速度等级的列车空气动力学现场在线实车综合试验技术,建立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方法,成为铁道部唯一承担铁路空气动力学行车安全评估的单位;创建列车气动外形结构研制、列车/隧道耦合气动结构优化、铁路气动运输模式确定等方法,为中国西部既有铁路规模开行250km/h、郑州-西安等高速客运专线运营350km/h,在列车、隧道、运输空气动力学方面提供了安全保障。独立撰写出版的《列车空气动力学》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主持完成200km/h~350km/h的和谐号CRH2型动车组气动性能优化,完成全部已投入运营的共33种国产流线型列车外形与结构设计;主持完成200km/h~350km/h速度的成都-重庆、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等西部铁路客运专线的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研究;主持完成包括新疆等西部铁路在内的中国既有铁路6次提速的全部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解决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新车研制、隧道研建、气动运输模式确定等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中国铁路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做出开创性贡献。 发明专利
论文著作 晏红文,田红旗,龚志强.一种新型弹性联轴节的形状优化设计[J].铁道车辆,2007,45(5):4 许平,田红旗,姚曙光.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设计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7,28(1):76 晏红文,田红旗,郭红锋,陈平,王明星,杨军.机车用橡胶缓冲器的研制[J].铁道机车车辆,2007,27(2):30 许平,田红旗,姚曙光.流线型列车头部设计制造一体化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1):6 姚松,田红旗.有限元刚度矩阵的压缩存贮及组集[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4):826 周丹,田红旗,鲁寨军.国产磁浮列车气动外形的优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613 刘堂红,田红旗,王承尧.不同磁浮列车外形的气动性能比较[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6,28(3):94 田红旗,许平,梁习锋,刘堂红.列车交会压力波与运行速度的关系[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6):64 田红旗,周丹,许平.列车空气动力性能与流线型头部外形[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3):47 刘堂红,田红旗,梁习锋.“长白山”高速列车与货车交会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3):56 何华,田红旗,熊小慧,梁习锋.横风作用下敞车的气动性能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3):73 许平,田红旗,姚曙光.流线型列车头部结构设计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1):78 谢素超,田红旗,姚松.板梁偏心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4):5 田红旗,苗秀娟,高广军.强横风环境下棚车侧壁外形气动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3):5 田红旗.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1):1 姚松,田红旗.DKQ弯曲单元的构造及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1):16 章易程,田红旗.渐开线齿轮传动供油能力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8):52 鲁寨军,田红旗,周丹.270,km·h^-1高速动车模态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6):18 高广军,田红旗,姚松,许平.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4):93 江帆,陈维平,何华,田红旗.列车生活污水回用系统[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3):141 荣誉记录科技奖项 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0年获“何梁何利奖”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综合奖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第五届詹天佑科技成就奖 首届詹天佑青年科技奖 首批湖南省优秀专家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此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教授是湖南2015年新增院士中唯一一位女性。而这位女性却是带着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在雪域“天路”上与恶劣暴风抗衡的人。她是青藏铁路上的“驭风者”。(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这是一位在“雪域天路”——青藏铁路上与恶劣大风打过“狠交道”的人。“坐着火车进拉萨”的旅客们也许不曾想到,正是她带领团队克服生死考验在“世界屋脊”上 “与风共舞”,才确保了列车7年来在高原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