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复旦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人物简介徐贲曾就读于复旦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 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和《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2005)等。 论文发表苏格拉底对话中的“公民服从”:思想者的政治技艺 指点改革迷津的智者:列奥·施特劳斯的《论暴政》 “改革开放”:合法性危机的消解与再形成 媒介知识分子手中的文字和图象 红潮往事: 告别“党人革命” “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 见证极权统治下的日常生活 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 奉命干脏活的人们 诗性人类学的群众理论:兼及卡内提和阿多诺关于群众问题的对谈 扮装技艺、表演政治和“敢曝(camp)美学” 毛主席赠芒果的一种解读:重建中国社会的礼物关系 阿伦特公民观述评 以民族解放的名义:反殖民的法农和暴力的法农 马克思会怎么说?暴力革命中的隐秘群众理论 公共生活和“说故事”:文学的阿伦特 知行合一的灾难历史见证: 站在极权道德废墟上的雅斯贝尔斯 个人良知和公共政治:“捷克现象学”回顾 抗恶的防线:极权专制下的个人“思想”和“判断” 和谐、记忆和现代人际伦理 文革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革命知识分子和“正义”暴力 “文革”时期的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公共视野中的“革命”和“政治自由” “需要”在中国的政治转型和理论困境 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政治”和“主权者决断” :“施米特热”和国家主义 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 施米特现象和右翼批判理论 全球传媒时代的文革记忆: 解读三种文革记忆 娱乐文化消费和公共政治 ——“超级女声”的公众意义 后现代价值观和文化相对论 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公民新闻”和新闻的公共政治意义 全球化、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宪法爱国主义和民主政治文化:哈贝玛斯的宪政观 干净的手和肮脏的手:知识分子政治和暴力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公共生活和群体认同 公共真实中的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公民社会 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福楼拜研究 第三世界批评在当今中国的处境 学术规范的社会理想:从“新国学”的价值观谈起 自由主义和公民共和:阿伦特的公民观 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政治 晚近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当今中国的信任匮缺和转化 重提“政治文化” 能动观众和大众文化公众空间 当今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 大众传媒时代的闲言八卦:从杨振宁和翁帆婚恋看当今“新闻”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民主社群和公民教育:五十年后说杜威 教育场域和民主学堂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社会正义在中国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正义和社会之善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从公共生活看全球化和公民群体认同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自由市场和公民政治: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民族主义、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弱者的抵抗 平反、道歉和国家非正义 文化批评的记忆和遗忘 战争伦理和群体认同分歧 当今中国大众社会的犬儒主义 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 从宪法的形式性看中国宪政问题 后极权和东欧知识分子政治 国人之过和公民责任:也谈文革忏悔 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 “密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当今中国的贫困和暴力 文革政治文化中的恐惧和暴力 平庸的邪恶和个人在专制制度下的道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