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人物名人简历 查看内容

曾竹韶

2020-5-18 13: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8| 评论: 0

摘要: 曾竹韶(1908-2012),男,曾用名曾朝明,福建厦门人,曾侨居缅甸。中国第一代留法雕塑家、中国美术教育家。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 ...

                          

曾竹韶(1908-2012),男,曾用名曾朝明,福建厦门人,曾侨居缅甸。中国第一代留法雕塑家、中国美术教育家。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代表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浮雕第一块《虎门销烟》。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曾竹韶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厦门杏林区的一个渔村。儿时生活在鼓浪屿。

1919年为了躲避战乱,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中学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

1924年从缅甸回国,在集美学校攻读商业专科。

中学毕业后回到缅甸仰光与家人共同经营运输公司。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曾竹韶受到鼓舞于1927年回到祖国。同年5月曾竹韶到达上海,1928年初考取了杭州艺专,学习绘画和雕塑,从此跨入艺术之门。

留学经历

1929年,曾竹韶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学习艺术。在里昂国立美术学院学习三年。

1931年,曾竹韶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在著名雕塑家布夏工作室学习雕塑。

曾竹韶酷爱音乐,旅居巴黎期间,他白天学习雕塑,晚上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 Oberdoeffer)。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音乐家郑志声、冼星海等人,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于1932年3月在巴黎与冼星海、郑志声、李俊昌、季继仁五人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

1933年1月,曾竹韶与常书鸿、刘开渠、王临乙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

1935年进入雕塑大师马约尔工作室继续学习。

留法期间曾竹韶利用假期遍访埃及、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地考察艺术,对西方雕塑传统作了广泛深入的考察研究,为以后的艺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组织留法会员参加了1935-1936年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1935至1939年期间,曾竹韶作为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主持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响应国内号召积极参与并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工作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曾竹韶率领一家老少九口人,从日军的炮火硝烟中由滇缅公路经昆明辗转逃难到了四川重庆。

1941年底至1942年,在成都青水关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二年。

1943年至1944年,前往成都华西大学省立艺术院任音乐系小提琴教授同时兼任成都华西大学古代石刻博物馆顾问。

1944年,曾竹韶回到重庆,经王临乙推荐在国立艺专任雕塑系教授。

1946年重庆大学校长何鲁聘请他到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授,曾竹韶教授装饰雕塑,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1950年3月曾竹韶携全家抵达北京。经艾青介绍,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批准,任职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处,负责整理编写革命历史美术题材的文献资料,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筹备处一年后解散,曾竹韶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艺术创作

1952年,由中央美院指派曾竹韶和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等调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备组,参加纪念碑的浮雕创作工作。《虎门销烟》由曾竹韶主稿,原作200厘米×492厘米,其设计和塑造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表现风格注重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具有整体洗练、刻画细腻、质朴清新的特点,这部作品是曾竹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曾竹韶于1952年创作了《老边头像》,摆脱了素描教具一直以希腊罗马头像为范本的局面。作品体现出深厚的写实功底,突出大面积的形体关系结合中国传统线刻手法,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准确的造型结构塑造出一位老者朴实乐观的生动形象。这件作品成为我国美术类院校中头像素描教具的优秀范本。

1953年,为爱国抗日将领冯玉祥创作浮雕铸铜像,镶嵌在泰山北麓“冯玉祥先生”墓上,庄严肃穆。

1958年参加首都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曾竹韶带领中央美院雕塑系同学参加了军事博物馆的雕塑创作任务,并塑造了“解放军陆军战士立像”、“伺炉工人像”。为历史博物馆创作了“五四女青年立像”、“民兵塑像”、“柯棣华纪念像”“任弼时纪念像”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在此期间,曾竹韶的艺术事业沉寂了很长时间。

1978年创作的《李四光像》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曾竹韶创作的第一件人物纪念雕像。该像为李四光“第四纪冰川”科技电影片作过片头。曾在香港参加展览。现立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地质力学研究所。

1979年为蒲松龄纪念馆雕塑《蒲松龄纪念像》。

1980年为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塑造《何叔衡烈士像》,该像参加后来在北京举行的“民盟盟员美术展览会”,随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1—1982年,为济南李清照纪念馆雕塑《李清照立像》。现复制放大立于长春市世界雕塑公园内。

1983年曾竹韶完成的作品《蔡元培先生铜像》立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此铜像是由北京大学1977、1978年两届毕业生捐款建造,于1983年10月举行落成典礼。

1983年为巩县杜甫故居雕塑《杜甫纪念像》。

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从1984—1986年曾竹韶设计雕塑北京市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前后经历了近三年之久。这是曾竹韶杰出的雕塑代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塑造最成功的孙中山纪念像。

在以后的数年之中,曾竹韶又陆续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名人纪念雕像。他将他的雕塑艺术定位在创作以纪念性为主题的人物雕像方面,尤其擅长人物肖像的塑造。代表作品有《陶铸全身坐像》、《武训头像》、《竺可桢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朱载堉胸像》、《周恩来头像》等。在90岁高龄时创作了《贝多芬头像》。这些艺术作品分散在全国许多地方。每一位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

晚年

晚年主要研究中国古代雕塑,1986年和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招收了两届硕士研究生班,目的在于培养和研究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学科的专门人才。

2012年3月12日曾竹韶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曾竹韶 - 婚姻家庭

妻子

黄潜,新加坡华侨。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曾竹韶途经新加坡回缅甸探亲,在新加坡逗留期间,1940年与黄潜结为伉俪。

曾竹韶 - 人物影响

曾竹韶对中国20世纪的雕塑史有很大的贡献:

1、他的游历很广,学术涉及广泛,培养了一批学生,他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雕塑传统在中国的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他非常支持年轻人的艺术追求,创立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

2、他在1949年后雕塑民族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民间雕塑融入中国现代雕塑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在雕塑创作的同时,曾竹韶还致力于发展城市雕塑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他对中国古代雕塑十分热爱。足迹遍及敦煌、麦积山、大同、云岗、龙门、四川大足、乐山汉墓、陕西秦皇陵、河南巩县宋陵、南京六朝陵墓等。曾在《美术研究》发表《宋陵研究》一文。撰写《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一书。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建立中国古代雕塑馆的申请,这是他对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的重要提议。

曾竹韶 - 人物荣誉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授予曾竹韶“中国美术金彩奖”。

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4-3-29 09:04 , Processed in 0.3409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