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徐玢在急诊抢救室内工作。本报记者 吴镝摄 北京日报记者 李祺瑶 天坛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拉着警戒线。 一个独立房间,病床上平躺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长长的管子一头插在老人嘴里,一头连接着呼吸机。 主任医师徐玢,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拉开警戒线,推开病房门,轻轻走到老人床边。 “您今天感觉好些了吗?还有没有憋气?”徐玢凑近老人,透过护目镜,她看到老人的血氧已恢复正常,长吁一口气。 老人慢慢睁开眼,虚弱地点点头:“好多了。” “您别担心,再坚持几天。”老人点了点头,看向徐玢的目光里透露着安心。 徐玢还不能完全放心,“这是一位‘疑似’患者。虽然1月29日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但还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晚上检测结果出来之前,老人还处于隔离阶段。” 老人是1月26日下午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当时只是有点儿感冒症状,流行病史筛查全部都是阴性,本人和家属都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接触史,胸片影像也没有发现问题,就转到急诊输液。 1月29日上午,老人末梢血氧突然下降到66%,较正常值低30%左右,再次做CT影像检查发现老人双肺严重感染。“老人确实是重症病毒性肺炎,发热门诊就诊期间与确诊病例不排除部分交叉,所以有‘疑似’病例的可能。” 徐玢说,“好在现在血氧正常了,也能踏实点儿。” “快来!这有个重症患者。”走出隔离室,徐玢还没来得及摘护目镜,迎面又推进一位重症病人。病人意识不清,反复呕吐。几名医护人员立马冲上前,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家属在哪?需要家属签字,进行气管插管……”徐玢的语速明显加快。 “病人的情况比较危险,昏迷伴有反复呕吐,容易窒息。”徐玢向家属解释,“患者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医护人员需要快速清理病人的呼吸道,需要对病人进行保护性气管插管后再做CT,完成检查后进抢救室,这样才安全。”家属快速签好字,医护人员迅速完成气管插管。 查房、筛查病人,看化验检查、CT影像……作为当日急诊科的总负责人,徐玢穿梭在监护区、留观区、抢救室之间。从医20多年,她已记不清这是在医院度过的第几个春节。 “今年的春节有点儿特别,”徐玢说,疫情袭来,感染科辛苦,急诊科也是医院的“最前线”,“我们整个科室都是高度戒备状态,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我们也会特别留心接诊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以及各项身体状况,为发热门诊和感染科做好支持。” 感染楼里,一片忙碌。 提取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抽血,这样暴露风险最大的操作,感染科主任王宝增永远抢在最前面。“我一直做传染病防控工作,经历过SARS以来的历次疫情,算是经验丰富。其他的同事年龄都比我小,可能没那么多经验。”赴武汉医疗队报名的时候,王宝增最先报了名,他说,虽然自己已经50多岁了,看着挺瘦,但是身体状况保持得不错。“我是这个科里的‘中坚力量’,有什么事应该我先上。” 不仅仅是王宝增,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康复科、国际部、手术室、骨科……医院各科室的“中坚力量”正源源不断地支援感染楼。“感谢我的‘战友们’,有你们在,我安心!”王宝增说。 下午,王宝增和徐玢见了面。徐玢配合王宝增,为那位隔离的老人吸痰、提取咽拭子、采静脉血、送检。 晚上5时,本该下班的徐玢没走,一直等到7时许。“没白等,老人的检查结果是阴性。”徐玢紧绷了两天的弦终于放松了。 回到家,徐玢告诉家人差点儿要“自行隔离”,家人的反应让她有点儿意外,“他们挺从容的,觉得我能回来就值得高兴!”徐玢说着,笑了。 徐玢转头望望窗外的夜色,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喃喃自语,“在武汉的‘战友们’,你们也一定要平安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