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700万外卖小哥,其中有7万是硕士?”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被迫送外卖”的说法甚嚣尘上。然而,所谓“外卖骑手有1%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数据来源,要么样本数不充分,要么根本就曲解了调查结果的本义。有关平台负责人还表示,“中国有700万外卖小哥”的数据也是自媒体从各种渠道东拼西凑而成,官方从未发布过相关数据。可见,计算出7万骑手是硕士的前提基础都不成立。 appe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imsun, 宋体, Arial; font-size: 18px; letter-spacing: 1px;"> ![]() ↑“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的短视频截图。 尽管受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可能有所减少,但研究生属于高知识群体,依然没有多少争议。而在人们眼中,外卖服务需要从业者手脚敏捷、东奔西跑,更多是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儿”。类似“700万外卖小哥有7万是硕士”的说法,暗合人们的某种情绪和经验判断。这或许是学历贬值,或许是硕士也务实了,亦或是“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去送外卖”的现代“读书无用论”。总而言之,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数据似乎为人们表达情绪提供了支撑。 站在个案的层面讨论类似话题当然没有问题。现实中,确实不乏一些高学历者去送外卖。2019年,一篇题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的自述文章在网上走红,作者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外卖服务,并有感而发写下了万字长文。在一些新闻报道里,也能看到一些硕士生、博士生为了不给家庭制造经济负担,而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送外卖的故事。这些送外卖的高学历者要么成为励志榜样,要么展示了多元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个人选择不妨尊重。 但是,说到究竟有多少硕士以上的高学历者在送外卖,就是严肃的统计问题。少数硕士生出于个人原因选择外卖职业很正常,但如果过多的高学历者只能从事外卖服务,那其实意味着某种人才资源的错配。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这也是舆论对外卖小哥倍加呵护和体谅的原因。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长,有人学习能力强、善于科研创新,但送外卖未必跑得快。至于“读了研究生也不过去送外卖”的观点,更是在赤裸裸地传递焦虑、破坏社会求知的风气。 在舆论场上,时常有类似的似是而非的“调查统计”,挑动着人们的神经,拨弄着公众的情绪。在网络辟谣平台上,“中国每年20万儿童被拐,只有0.1%被找回”“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等流言被一一揭穿。这些毫无根据的所谓数据,如果契合日常生活的个别经验,就可能得到指数级别的传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面对繁杂的信息,形成数据意识,习惯从整体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本身是一种认识方法的进步。不过,如果数据的源头出了问题,调查方法不科学不妥当,那么对事物的认识只会越走越偏。现在,一些网络谣言制造者也掐准了人们信任数据的习惯,因此捏造虚假数据,或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制造和修改数据。由于这些伪数据具有极强蒙蔽性,甚至哪怕专业人士也难免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