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元的回答:肖邦的创作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华沙时期(早年至1830年):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兰舞曲》、《C大调玛祖卡舞曲》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至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肖邦为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激起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3、巴黎全盛时期(1832年至1845年):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兰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离别练习曲》)、《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 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等尤为突出。 4、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兰舞曲》、《f小调玛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问我。:) 周一波的回答:肖邦的创作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华沙时期(早年至1830年):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兰舞曲》、《C大调玛祖卡舞曲》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2、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至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肖邦为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激起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3、巴黎全盛时期(1832年至1845年):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兰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离别练习曲》)、《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 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等尤为突出。 4、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兰舞曲》、《f小调玛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问我。:) Sagittarius。的回答:《12首练习曲》12 etudes op.10 ,据考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号作于1830年;第八、九、十、十一号作于1829年;第七、第十二作于1831年;第三号作于1837年。这12首作品均呈献给李斯特,以示友情和尊重。 1.c大调,4/4拍,快板,技巧性琶音练习曲,因以琶音和弦浓缩原来的和弦,有圣咏合唱曲形态,所以称为“逃亡圣咏曲”。三段体式,中段后经变奏、转调而恢复原形。 2.a小调,4/4拍,快板,半音阶技巧练习曲,有阴郁、微妙的纤细心理表现孕含其中。三段体式,中段转为f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 3.e大调“离别”,2/2拍,不太慢的缓板,三段体式,与第六首降e小调成为一对。开始的旋律柔美深沉,带有明显的沉思色彩和淡淡的思乡之情。按照钢琴家古德曼的说法,他演奏此曲时,肖邦曾抓起他的手喊道:“啊,我的祖国!”中段转为更活泼,情绪也更高扬,把乐曲引向焦思苦虑、激情澎湃的高潮。最后乐曲情绪又主见趋于沉静,再现主题,在绵绵的思乡之情和无限惆怅的气氛中结束。 4.升c小调,4/4拍,急板,手指速度的练习曲,是此组练习曲中最难的一曲,特写是密集的指法及乐流的处理。钢琴家封·彪罗认为:“这是纯粹古典、典型的练习曲。”三段体式,中段升g小调起经各种转调,再回到第一段的升c小调。 5.降g大调“黑键”,2/4拍,甚快板,右手只奏黑键,左手和弦支持。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被钩住了心,又像是被盅惑着一般。”三段体,第一段从降c大调降至降d大调;中段降d大调至降g大调,有调性不明的经过性转调;第三段和尾声都为降g大调,最后双手以八度弹出ff的下行音阶。 6.降e小调,6/8拍,行板,夜曲形态的练习曲,有着浓厚的黯淡阴郁情绪。这是表情和技巧结合在一起的练习曲。评论家们认为曲中到处都散发模模糊糊的阳光,尤其中段转为e大调的部分。三段体,中段由降b大调转至e大调再转回降e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最后五小节由降e小调转为a大调。 7.c大调,6/8拍,甚快板,类似托卡塔的明朗华丽的练习曲,右手表达重音,高音部表达旋律,低音要有断奏性质,还要有旋律的感觉。三段体,中段为d小调,最后有尾声。 8.c大调,4/4拍,快板,右手流畅的练习曲,以左手支持爽朗、坚实的旋律,右手是以各式各样明亮的装饰音阶结构。三段体,转调频繁,第一段为f大调转c大调转f大调;中段e小调起转为降e大调,e小调再回到f大调;第三段f大调,降b大调,然后进入f大调尾声。 9.f小调,6/8拍,急速的快板,感情的练习曲,在相同节奏型的低音部分分解和弦上方,右手弹喘气般病态的旋律,最后在叹气中结束。据李斯特学生说,曲中焦躁的情绪很像是李斯特。第一段为f小调;第二段降d大调、降g大调至f小调;第三段、第四段和尾声都为f小调。 10.降a大调,12/8拍,甚快板,节奏和重音的练习曲,这是op.10中最高阶段的练习曲之一,其性格由二连音符、三连音符乐句交互带出微妙的对照,彪罗认为此曲充满幻想的常动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没有其它的练习曲可以比拟。三段体。第一段为降a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第二段从e大调经各种转调回到降a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现。 11.降e大调,3/4拍,小快板,夜曲风格,广幅开放和弦,双手琶音练习曲。其旋律并不固定在高声部,经常隐藏在各声部中,要在这些和弦中让隐藏的旋律浮现,是相当困难的。钢琴家哈涅卡对此曲评价:“这是音乐的科罗,纤细的蔓藤花模样,犹如吹进灵魂的吉他一样,它的和弦构成的丰饶使我们感觉到一种无穷无尽。”此曲色调来自天国,曲中充满了幸福感,肖邦陶醉在短暂的幸福与满足之中,但终结却是叹息。三段体,第一段为降e大调、f小调、降e大调、f小调、降e大调转降c大调;第二段降d大调、降d小调、降e小调、降c大调、降b持续音上方的降a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 12.c小调“革命”,4/4拍,火热的快板,左手练习曲,同时也是一首非常需要力量的乐曲。又名为“华沙的沦陷”,系肖邦于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突闻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失败,华沙重新沦于帝俄统治的消息,悲愤之余而作。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的狂浪波涛上,犹如热血在沸腾,右手奏出果断有力的和弦,构成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紧接着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伴奏音型衬托下,呈现了情绪悲壮的主题。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和动荡的回声。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喧叙调特点,犹如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中间部分,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接着,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旋律上加装饰音变化后再现。尾声中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思。但紧接着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再一次兴奋起来,最后又用引子开始下行的旋律线和坚强有力的四个和弦结束全曲。三段体。第一段八小节序奏,从c小调起经转各种调至降b大调;第二段由升g小调转c小调;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多种转调至c小调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