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冕的回答: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但说来也怪,潮汕人到庙宇供香,一般不称拜神,而是称“拜老爷”。潮人“拜老爷”和拜神是有区别的,只有到旧历年末酬神时才叫“拜神”、“谢神”。究其渊源,还必须从古籍的说法谈起。潮汕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庙,尤其是平原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就更多了。神庙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人体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脸手和衣着都是油漆的。神庙,潮俗统称为“老爷宫”。大的有厅殿天井,天井两边还有“龙虎”壁塑,檐角与庙脊还有各种图案塑刻或嵌瓷龙凤或鲤鱼、人物、戏出等等装饰。小庙只有小屋宽,中有神龛供桌。还有更小的只有一个模型式的小宫,里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庙神有:玄天上帝、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慈悲娘娘、注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爷、七圣夫人、三义帝君(即刘备、关羽、张飞)、花公花妈、福德老爷(又称土地爷、土地伯公、后土之神)、三山国王 (又称王公、村里的地头神)、木坑圣王、风雨圣者、文昌爷、魁星爷、太子爷……潮州城还有显赫的安济圣王。各行业也有各种神名,自设小神龛供奉。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庙神偶被焚毁,庙宇也作别用或拆除。近十多年,一些旧庙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 潮汕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惟以土地神最为普及。村社不论大小,必有土地神庙;营造坟墓,墓侧必设“土地神位”小碑(或写“福神”二字)。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在潮汕农村还祀奉“三山国王”,把它视作最大的福神。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三山国王》中说:“三山国王,潮之福神也。”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为崇奉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俗称为“地头爷”。每逢村里谁家死了人,子孙或家人必到地头庙去报告,叫作“报地头”。 土地神在城镇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在不显眼的墙旮旯处贴上一张红纸,写着“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或民俗大节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日:“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揭开面纱,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三山国王庙。祀巾、明、独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国王庙是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此外,潮汕各县及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均有三山国王庙。 二、土地庙。俗称土地公庙,通称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间相传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庙。祀雨神。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著名。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其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父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移居临安,时年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开府于南剑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号召四方起兵护宋。谢翱激于爱国义愤,倾家赀,赴国难,率乡勇投奔文天祥,并被任命为“谘事参军”,其时谢翱27岁。景炎二年(1277年),谢翱随文天祥护送宋帝昺,乘船南下,进漳州,复梅县,攻潮阳。那时,随军而来的谢翱妻子毋氏已怀身孕,不久便在潮阳后江船中产下一子,取名怀壶,字醉仙。后在揭阳、海丰等地的战斗中,文天祥落入敌手,谢翱机智脱走,并潜回潮阳,寻得妻儿,隐居白土村,并暗中组织乡勇 ★★ ★ ★★ ★★ ★ ★★ ★★ ★ ★★ ★★ ★ ★★ ★★ ★ ★ 竹简情意,精雕细琢,字字入木,彰显创意,流传千古 ----------------------------------------------------------------------------------------------------- ☆☆☆☆★★个*性*礼*物*定*制*网★★☆☆★★盛*京*竹*艺*坊★★☆☆ ★★★★★★★★★★★★☆☆-----百度搜:盛京竹艺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