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马燕红:如何鉴别陨石坑?

2020-8-12 15: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 评论: 0

摘要: 刘玉莲的回答: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表或其他天体表面所形成的坑穴。又称陨石冲击坑。在月球、水星、火星上,陨石坑是很普遍的现象。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 地球上所发现的陨石坑比较稀少,这是由于侵蚀作用以及古老地 ...

刘玉莲的回答: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表或其他天体表面所形成的坑穴。又称陨石冲击坑。在月球、水星、火星上,陨石坑是很普遍的现象。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 地球上所发现的陨石坑比较稀少,这是由于侵蚀作用以及古老地貌被较年轻沉积物充填,使古老陨石坑不易辨认或已消失,如加拿大地盾上的陨石坑。 地球上已被确认的大陨石坑中,以美国的亚利桑那梅蒂尔坑(过去曾称坎扬迪亚布罗坑)最有名。 坑的直径约1240米,深170多米,坑的周围比附近地面高出约40米。根据考察,这一陨石坑是2万年前,由一直径约60米、 重约10万吨的陨石体以约20千米/秒的速度撞击地面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波皮盖坑,直径约100千米。 海南白沙县陨石坑:直径3.7公里,其坑唇墙的形态皆完好。此坑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比著名的美国亚力桑那坑和前苏联的爱沙尼亚的年代都久,乃是距今7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此处爆炸形成。此坑对研究古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科学家考察旅游的好地方。海南著名的白沙绿茶便产于此地。该茶色泽光润,香浓味永,十分耐泡,且营养成分高,或许是吸收陨石坑灵气之故。 陨石体高速撞击地面或其他天体表面时产生冲击和爆炸,使岩石熔融和气化,并抛射出基岩物质而形成的凹坑。也称陨石冲击坑。在一些行星和卫星,如月球、水星、火星及其卫星表面上的大陨石坑,又称环形山。由于大的地外物体穿过大气层时减速不大,因而其撞击效应是很强的。

难拥友@的回答:

根据对陨石坑现场的实际调查和对主要造岩矿物冲击效应的研究,结合核爆炸和人工冲击模拟试验研究的结果。判定陨石坑的主要标志有: ①陨石坑一般为圆形构造。目前对地表数十个陨石坑探测的结果表明,它们多为圆形构造,较古老的坑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也有呈椭圆形或腰子形的。 ②大多数陨石坑都保存有较好的坑唇,即环形山坑缘。它是由抛射物沿坑的边缘堆积而形成的。有一些陨石坑由于形成年代老,坑唇多被侵蚀掉,有时冲击坑本身也被剥蚀,因而不易被识别,但残留的强形变和震裂岩石为一圆形区域这一特点仍可被辨认。 ③坑底结构较复杂。坑底的岩石在受到巨大陨石轰击后,由于应力释放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弹,故在一些大的陨石坑底部常出现中央隆起的状况;由于坑底岩石遭到破坏,使人工地震波的反射极不规则;重力法的测定结果表明,陨石坑为重力负异常,而火山喷发为正异常。此外,一个巨大陨石的轰击,有可能触发或控制深部岩浆的侵入,如加拿大著名的镍矿床所在地──萨德伯里构造已被证实为一个复合构造,其深部升上来的含矿岩浆重叠在大的陨石轰击构造之上。陨石轰击,触发深部岩浆上升并溢出地表充填于坑内的现象,在月球表面较常见,在地球表面亦有所见。 ④常有陨石碎片或铁-镍珠球等残留物存在于冲击产物中。迄今为止,还从未在任何一个地表陨石坑中挖掘出陨石冲击体本身,然而在质量较小的陨石所轰击形成的坑内大都能找到它的残留物。如目前地表已找到陨石碎片的10多个冲击坑的直径都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到上百米,最大的亚利桑那陨石坑直径为1200米。质量大的陨石,由于它高速撞击地表后容易爆散和蒸发,极难在坑中找到其残片。

徐家骏的回答:

基于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浓厚兴趣,寻找陨石坑的热潮方兴未艾。由于地球表面已历经沧桑,加之大气和水的长期侵蚀,昔日陨石坑的遗迹已绝不像月球、水星上的环形山那般一目了然。但是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100多个陨石坑。他们是怎样识别陨石坑的呢? 首先从外形上说,陨石坑有着明显的数学特征。对于多环坑,其外环与内环直径之比为1.414(近于√2)。而单环坑,则内陡外缓,且壁厚(由峰顶量到环外底面)与直径之比约为0.21。而表征其圆程度的“圆度指数”为1.0775±0.2789。指数越接近1,坑形越近正圆。而火山口的圆度指数通常在1.61左右,其正圆性远比陨石坑差。对于直径大于400米的陨石坑,深度和直径的对数有正比关系。以上这些数据,不少都得到月球、水星陨石坑以及地面模拟陨击实验观测上的佐证。 对于外形已难辨认的陨石坑,则可通过陨击后的遗留物进行更深入的鉴别。撞击时的高温能生成特有的“冲击岩”,如冲击熔融岩、冲击角砾岩(含玻璃)等。另外,撞击时的抛射物能留下形如月面环形山辐射纹那样的放射状断裂。 我国的陨石坑寻觅工作也颇多建树,专家们认为香港、太湖等都可能是陨石坑的候选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20:07 , Processed in 0.06199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