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的回答:
清朝时通过平等谈判 中俄 划清了边界 清末 俄国加入到侵略中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 苏俄第一个照会中国 宣布与中国建交 双方签订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赫鲁晓夫上台 推行霸权 中方坚决反对 双方关系恶化 直到80年代 末 戈尔巴乔夫访华 双方关系有转机 90年代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中国与如今的俄罗斯一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 互利共赢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合作伙伴有确凿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开始于17世纪中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通常被称为中俄关系史的早期阶段。早期中俄关系是整个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期间,两国关系除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边境冲突、甚至一度兵戎相见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两国边境基本保持平静,双边关系(主要是经济文化关系)发展平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早期中俄关系史研究》(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研究员宿丰林)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观点,读后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 礼尚往来,以对话代替对抗 ? 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显,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和1792年的《恰克图市约》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之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从根本上说,以对话代替对抗反映了中俄两国人民渴望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的愿望。中俄两国政府在具体交涉中均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这是双边关系得以稳定发展的关键。其中,清政府礼待俄使的“怀柔”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654年顺治帝颁赐给俄使亚雷日金的“敕书”中就明确表达了清廷的意愿:“尔国远处西北,从未一达中华,今尔诚心向化,遣使进贡方物,朕甚嘉之,特颁恩赉,即俾尔使臣赍回,为昭朕柔远之意。”此后直至19世纪中叶,清廷的这一方针始终未变,促成了早期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二 通商互市、造福两国人民 通商互市是早期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俄方受西欧重商主义影响,重视商业利益;清廷为达北徼平静的目的,甘愿“恩施市利”,保持与俄方的通商互市关系。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清廷尽力为俄方提供便利条件,从早期俄国国家商队单方来北京贸易直到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关互市的繁荣,俄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保持对华贸易便成了俄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客观地说,中俄早期通商互市也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经贸关系的发展,密切了两国和两国民间的交往,有助于两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 开展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了解 平稳发展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开展双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早期中俄文化交流是伴随着中俄外交关系的稳定和经济联系的扩大而逐渐展开的。最初的中俄文化交往仅仅是通过来华俄国使团或者商队传递一些对方的信息,这时交流的领域比较狭窄,层次也比较低。《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了条约依据,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买卖城——恰克图边关互市市场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两国常驻商人既是商务代表,又是文化使者,在扩大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团常驻北京客观上有助于加深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特别是后来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增加了跟班学员,专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扩大了传教士团中世俗人员的比例,使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最初的语言与宗教,扩大到了医学、音乐、美术、文化、哲学、社会与地理等领域,使得早期中俄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基础。? 上述三点也可以说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特点。当然,应该看到,早期中俄关系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那时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强大的封建帝国,虽然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中国已经走上下坡路,但仍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外壳,沙皇俄国此时虽有图谋扩张之心,尚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两国关系中和平相处仍是主流,扩张图谋尚属暗流。今天,中俄两国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两国作为近邻交往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两国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补、文化上有强烈交流愿望的客观条件与当年相似。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巩固下来,推向更高层次,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此而言,《早期中俄关系史的研究》一书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启迪。
简简单单的回答:
清朝时通过平等谈判 中俄 划清了边界 清末 俄国加入到侵略中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 苏俄第一个照会中国 宣布与中国建交 双方签订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赫鲁晓夫上台 推行霸权 中方坚决反对 双方关系恶化 直到80年代 末 戈尔巴乔夫访华 双方关系有转机 90年代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中国与如今的俄罗斯一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 互利共赢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合作伙伴有确凿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开始于17世纪中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通常被称为中俄关系史的早期阶段。早期中俄关系是整个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期间,两国关系除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边境冲突、甚至一度兵戎相见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两国边境基本保持平静,双边关系(主要是经济文化关系)发展平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早期中俄关系史研究》(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研究员宿丰林)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观点,读后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 礼尚往来,以对话代替对抗 ? 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显,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和1792年的《恰克图市约》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之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从根本上说,以对话代替对抗反映了中俄两国人民渴望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的愿望。中俄两国政府在具体交涉中均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这是双边关系得以稳定发展的关键。其中,清政府礼待俄使的“怀柔”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654年顺治帝颁赐给俄使亚雷日金的“敕书”中就明确表达了清廷的意愿:“尔国远处西北,从未一达中华,今尔诚心向化,遣使进贡方物,朕甚嘉之,特颁恩赉,即俾尔使臣赍回,为昭朕柔远之意。”此后直至19世纪中叶,清廷的这一方针始终未变,促成了早期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二 通商互市、造福两国人民 通商互市是早期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俄方受西欧重商主义影响,重视商业利益;清廷为达北徼平静的目的,甘愿“恩施市利”,保持与俄方的通商互市关系。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清廷尽力为俄方提供便利条件,从早期俄国国家商队单方来北京贸易直到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关互市的繁荣,俄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保持对华贸易便成了俄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客观地说,中俄早期通商互市也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经贸关系的发展,密切了两国和两国民间的交往,有助于两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 开展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了解 平稳发展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开展双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早期中俄文化交流是伴随着中俄外交关系的稳定和经济联系的扩大而逐渐展开的。最初的中俄文化交往仅仅是通过来华俄国使团或者商队传递一些对方的信息,这时交流的领域比较狭窄,层次也比较低。《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了条约依据,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买卖城——恰克图边关互市市场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两国常驻商人既是商务代表,又是文化使者,在扩大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团常驻北京客观上有助于加深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特别是后来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增加了跟班学员,专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扩大了传教士团中世俗人员的比例,使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最初的语言与宗教,扩大到了医学、音乐、美术、文化、哲学、社会与地理等领域,使得早期中俄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基础。? 上述三点也可以说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特点。当然,应该看到,早期中俄关系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那时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强大的封建帝国,虽然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中国已经走上下坡路,但仍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外壳,沙皇俄国此时虽有图谋扩张之心,尚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两国关系中和平相处仍是主流,扩张图谋尚属暗流。今天,中俄两国的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两国作为近邻交往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两国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补、文化上有强烈交流愿望的客观条件与当年相似。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巩固下来,推向更高层次,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此而言,《早期中俄关系史的研究》一书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启迪。
风依?海舞的回答: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90年代,跟俄建立关系,出现“一边倒”
——新世界。稳定发展, 仍有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