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师弟的回答:世 通三世.古代的世界 有 时间空间的含义. 出世间法,则出 时间法, 超越了时空法则,不生不灭. 世间法是受时空制约的,有生老病死. 木然木落的回答:心得解脱就是出世,心不得解脱就是入世。如果心得解脱,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世,所以如果能够同时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了。所以说一般人因为心不得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有出世的心的。如果想达到这个境界,那么还是要关注自身的修行,否则很可能还是用入世的心做入世的好事。当然即便如此,多做好事还是值得赞叹鼓励的,只要有心于佛法这种好事也会为日后能够心得解脱,真正的出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提倡隐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这种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对于佛家来说。出世与入世二者是面对尘世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修行观点。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从而达到高超的无我境界。入世:即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心灯的回答:我们都是俗人,只表达自己的观点吧。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本段借鉴过去的一篇笔记,原作者忘了)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 何必呢的回答:出世入世 修学佛法当生起出离心,知娑婆之苦犹如火宅,有急于出离的愿望。有了出离心就可以减少对五欲红尘的贪恋、减少由生活工作带来的嗔恨、减少心灵常受浊世污染而产生的愚痴。逃避与出离有着本质的不同,逃避是推卸责任,不敢面对艰辛的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决心,是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这与佛教意义的出离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出离心的生起是自觉抵制五欲红尘的侵袭,不去同流合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心生出离,身处红尘凄苦,是为了更好善于利用驾驭尘世烦恼痛苦,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娑婆世界的凄苦,才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了出离心,进而寻求合理的方法,谋求改变这个世界,出离心是以出世之大愿,做入世的事业。圣严法师指出:“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可见出离心是认识论,不是遁世说,也就是知道世间苦而求离苦得乐的意思范畴。通过勤修佛法,贪嗔痴日渐消除,对于世间五欲红尘不再执着,那么,也就不必有厌离心了,因为心里已“无物可厌”了,烦恼痛苦转为菩提,尘世处处都为修学道场,青山黄花无不彰现般若,此时世间不一切现象都成为修行的助缘,出离心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出离心只是修学的一个阶段,并不是修学的目的,如《金刚经》所喻“如筏喻者”。出离心是为了更好解决世间的问题,人们对贪欲生起厌离心,就会清净自在,不会因贪欲而误入歧途,不会因贪得无厌而抱恨终生,这便是出离心的现实意义。 逃避心是对尘世苦难的无奈,是消极的处世之心态,逃避的是自己本应该担负的责任、所应承受的压力,不敢正视问题,不愿面对问题。有的人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体味出世事虚幻、世事无常,这就是是出离心;有的人面对问题,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踪,不去积极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发展,这便是逃避问题。逃避不会减轻烦恼,反而是增加烦恼。避苦是表面上解脱,脱苦才是根本的解脱。举个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带锁,为了减轻枷锁的负担,通过贿赂等手段,暂时去掉枷锁,表面看是轻松了,实质上心理的枷锁并没有除去。如果积极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锁作为时常的鞭策,那么,等出狱之日,身心枷锁具已除尽,这才是根本解脱。 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种,修学佛法同样肩负着弘法利生的责任与使命,修行与弘法缺一不可,闭关是为了更好的出关,往生是为了乘愿再来。 我亦凡夫,初学佛时错把逃避当出离,总羡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块净土,与志同道合者谈经论道,悠然自得,无欲无求……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是与理想有很大距离的。心不净,何期人间有净土?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即便有那么一块净土终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义呢?如今知晓:心净则土净,处闹市如居山林 人淡如菊的回答:在社会,人生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用几句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我的修养提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阶段。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