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兰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从老师解读完了这段话后,我便想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想想,仍旧意犹未尽。凭心而论,在现在的社会里,能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些看似无聊实则幸福无比的事情呢?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依旧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的,能有几何?有的人,可能会看得很肤浅,认为这无非是带着一些人出去春游罢了,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有的人,则会更进一步,往里面分析,认为这并不是无聊,而是一个过程,陶冶情操的过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重点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是前面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何以见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个人也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还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呢?如果说古人出门的时候喜欢带一些随从,撇去“童子”不谈,这“冠者”是什么意思?知己甚少,宁缺毋滥。我认为,曾皙所带的冠者,并不是去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一起出游,而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每无聊之时,我就会叫上我的好朋友叶子,然后一起骑车出去。至于路线么,一以贯之的,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感觉无聊,也没抱怨过。每次我们聊天总是谈天说地。若是人少,也会嚎那么几嗓子。再无聊的事情,跟自己所喜欢着的人一起做,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反之呢?想想也会明白。 人们害怕孤独,于是有了家庭;人们害怕寒冷,于是有了火焰;人们害怕黑暗,于是有了电灯。人们害怕思念,于是有了电话。而现在的人们,应该害怕的,是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的自己的本心。和爱的人在一起,不再有以前的那种感觉,失去了喜怒哀乐,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在世界上存活,满脑子只有金钱和权利,而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早已被抛置脑后。嗯,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种人,认为只有获得了权利才会幸福,于是便努力奋斗,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却丧失殆尽,当你如愿以偿之后,再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别想了,那个时候的你,早已不会想这些事情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许多年以后的我,看见自己在高一时候写作的这篇习作,可以找回自己的本心。 赵兴元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从老师解读完了这段话后,我便想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想想,仍旧意犹未尽。凭心而论,在现在的社会里,能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些看似无聊实则幸福无比的事情呢?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依旧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的,能有几何?有的人,可能会看得很肤浅,认为这无非是带着一些人出去春游罢了,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有的人,则会更进一步,往里面分析,认为这并不是无聊,而是一个过程,陶冶情操的过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重点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是前面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何以见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个人也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还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呢?如果说古人出门的时候喜欢带一些随从,撇去“童子”不谈,这“冠者”是什么意思?知己甚少,宁缺毋滥。我认为,曾皙所带的冠者,并不是去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一起出游,而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每无聊之时,我就会叫上我的好朋友叶子,然后一起骑车出去。至于路线么,一以贯之的,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感觉无聊,也没抱怨过。每次我们聊天总是谈天说地。若是人少,也会嚎那么几嗓子。再无聊的事情,跟自己所喜欢着的人一起做,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反之呢?想想也会明白。 人们害怕孤独,于是有了家庭;人们害怕寒冷,于是有了火焰;人们害怕黑暗,于是有了电灯。人们害怕思念,于是有了电话。而现在的人们,应该害怕的,是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的自己的本心。和爱的人在一起,不再有以前的那种感觉,失去了喜怒哀乐,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在世界上存活,满脑子只有金钱和权利,而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早已被抛置脑后。嗯,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种人,认为只有获得了权利才会幸福,于是便努力奋斗,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却丧失殆尽,当你如愿以偿之后,再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别想了,那个时候的你,早已不会想这些事情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许多年以后的我,看见自己在高一时候写作的这篇习作,可以找回自己的本心。 可爱女孩的回答:盆景?栋梁 一棵树的命运有多少?成为盆景中的精品?成为建筑中的栋梁?抑或别的什么?一切都取决于种树人自身,树本身所能影响到的并非很多吧。 如今,在这网络流行小说盛行的年代,很多年轻人求新求异,认为当红小说时尚潮流富有现代气息。而中年人更偏爱旧书,他们认为旧书有时间沉淀,读来回味悠长。书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关键还在于读书人心中怎么想。 偏爱不同的原因在于只是阅历不同,年纪不吻罢了。不可能让一个20岁的人有40岁的心境吧?再有读新书,若只读打打杀杀的情节自然皆糟粕;若能以书之理移至现实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那必将有所得。而旧书本身就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历史、宗教、战争、王朝更迭尽在其中。 若以读书之理,移之治国之术,亦是想通的吧。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朝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有的国土绵延数百万公里,有的屈居一隅;有的统治长达三四百年,有的仅仅昙花一现;有的盛世气象,有的却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差距何来?统治者治国政策的不同。 百家争鸣自然各有所长,而国家强盛还是衰亡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若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则百姓识文知理;以法家为原则,则百姓警言慎行;以道家为国策,则百姓修身养性。“儒法道”没有错,关键在于“统治者”怎么看。 无论种树人也好,读书人也好,统治者也罢,纠其本源所在,还是心中有没有“道德”二字。道德没有统一标准,标准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 然而利字当先的物质主义使得一些人为利益熏心,他们既不爱“盆景”也不爱“栋梁”,却甘心成为金钱的奴隶。养家畜,竟然45天养成一只鸡;加工食品,竟然将工业原料当作食用料加;最为关乎生命安危的药品,也竟能用皮革废料来做胶囊!丧失伦理道德,唯金钱至上论,抱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 不知“道德”为何物,一切仅向利看齐!终将为法律之剑所制裁,被道德的准绳所束缚。殊不知,道德才是永存在内心的,财富却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唉,却总有那些人会在甲危难之际落井下石;又会在乙困难时大敲竹杠;或是东西家和睦,却来搬弄口舌是非。终是金钱易求,道德难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