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莹的回答: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 可是海太深了。 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 可是天太高了…… “天使,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的低鸣。 “我不可能放弃我天使的身份来到海中与你相聚,除非你可以舍弃你海豚的外形,化身为天宫鱼池里的小鱼,这样我们才可以相聚……”天使犹豫着说,因为她知道自己所说意味着什么,海豚要由一只海里的美丽精灵化成一只淡水里的鱼,无论是外形还是习俗,这都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海豚还有他的父母亲情。 “我愿意!”海豚坚决地回答,最后看了一眼他所深爱的海洋。 就这样,一只在海里自由生长的海的精灵就这样成为了天宫里饲养的一条鱼。 海豚终于可以和他所爱慕的天使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它的自由显得那么可怜,整天呆在浅浅的水里,喝的是海豚难以下咽的淡水,吃的是淡如嚼蜡的水草,但能每天看到天使的微笑,海豚已经感到很满足。 天使和海豚只能每天晚上相聚,因为它只是一条鱼,而她是天使…… 天使可以接受海豚的爱情,但她并不能接受——她是天使,而它只是一条鱼。鱼是不能给予天使荣誉和财富,也不能给予天使一个家和女人所希冀的安全感与归宿感。 如同这个世间很多爱情一样,在现实和追求面前,纯洁的感情是那么不堪一击,没有面包的爱情最终会在现实的磨砺下湮灭成灰烬。 有一天,天使把海豚从天上高高抛起,海豚重重的摔在了人间,浑身创痛的海豚甚至于来不及去审视自己的伤势,便消沉在爱的伤里。 当他肯于舍弃自己的外形,甚至亲人,肯于改变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肯于牺牲一切时,他换回的不是爱情,却是无休止的伤心和绝望。 天空依然美好,天使依然美丽,海豚却已不再是海豚。 海豚毕竟是海豚,不等同于一般的鱼,在度过近乎绝望的伤心后,它依然顽强的生存,在完成了自己对环境的习惯后,他依然是这片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 爱情的失意并不影响它对生活的热爱,它最终是要向天使证明,它永远不会这样就被打倒,它是海的精灵,当然也能成为江河的精灵,但是……它毕竟只是一条鱼! 有一天,它来到一处叫龙门的地方,同行的鱼告诉它,如果它能跃过龙门,那么就有可能成为龙,江与海的王者,可以呼风唤雨的龙! 但是几百万年来,这只是鱼类的一个梦想,根本就很少有鱼能够成功!海豚根本没有经过思考,它已经决定了,它要成为龙!它要成为强者! 要成为一条龙,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跳跃,坚持自己的梦想,海豚对成功并没有信心,但它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放弃,就如同它对天使的爱一样,它不能给天使所希望的面包和现实,它所拥有的唯有不肯放弃…… 也不知道这是它的悲哀还是勇气,它就在那里不停的跳,不停的跳,尽管摔得鳞飞肉烂,但它永远都没有停止。 机遇是这样一件东西,你可能一生也太可能把握它,但也许你的努力和坚持,会让你在一瞬间拥有你所希望的一切! 一场豪雨的降临使原本可望不可及的龙门变低,已经快要耗尽全力的海豚没有放过这最后的一击,在它腾向空中的一瞬间,似乎力量加倍的回到了身体,它跃向了天空,它成功了!现在的它已经是一条龙…… 它已经可以飞向天空,接受天使们的祝福,没有人知道它曾经只是一条普通的鱼,更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是一只生活在海里的精灵。 如今它已是一条龙,天之骄子,事业上拥有龙宫的它,权贵足以让人眼红,爱情上无数仙家圣女来往如过江之鲫,但它都没有选择,现在的它,还想看看,那背叛了它爱情的天使…… 它渴望她能匍匐在它的面前,让她看看,曾经的海豚,她所放弃的选择……这样才能平息它汹涌的怒火。 但是它走遍天界,也没有找到天使…… 它突然明白自己对天使并没有真正的恨意,只是想让天使看看自己,看看自己也可以骄傲的站在她的面前,让她生出一丝悔意。但天使似乎从天际消失了。 它歇息在龙门,陪伴的天使们问:“你当时就是从这里跳上来成为龙的吗?” “是的。”它有些骄傲的回答。 “你真幸运,要是我的朋友的恋人有你这么幸运就好了!”天使们羡慕的说道。 “你的朋友?怎么没有听说过?” “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也是一个天使,但是她却爱上了一只海豚,为了让海豚成为龙,我的朋友忍心地将它抛入了水中,希望它有一天能变成龙。” “但是你要知道海豚是怎么可能变成龙的嘛,只有我的那个朋友,居然那么傻,天天在这里等待她的男友变成龙,而且还坚信!” “那她为什么不告诉海豚……”海豚感到自己的眼眶已经开始湿润。 “那是不可能的呀,如果告诉了它,那么他心中牵挂着天使,是不可能去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呀。” “那么……天使呢,她现在在哪里!”海豚急促的问道。 “来不及了,她一直在等,一直不肯离开,要知道,天使在人间是不能呆太久的,她等得太久,而海豚又迟迟没有出现,她已经化成了山中巨石。”天使们惋惜的看着海豚。 然后他们,看见了他们最不敢相信的一幕,一条龙活生生撞死在巨石。“她已经走了,我成为龙又有什么用,我成为强者又有什么意义,就让我的血和她凝在一起,永不分离!” 那一夜,天上人间,有雨如倾…… 王立臣的回答: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 可是海太深了。 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 可是天太高了…… “天使,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的低鸣。 “我不可能放弃我天使的身份来到海中与你相聚,除非你可以舍弃你海豚的外形,化身为天宫鱼池里的小鱼,这样我们才可以相聚……”天使犹豫着说,因为她知道自己所说意味着什么,海豚要由一只海里的美丽精灵化成一只淡水里的鱼,无论是外形还是习俗,这都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海豚还有他的父母亲情。 “我愿意!”海豚坚决地回答,最后看了一眼他所深爱的海洋。 就这样,一只在海里自由生长的海的精灵就这样成为了天宫里饲养的一条鱼。 海豚终于可以和他所爱慕的天使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它的自由显得那么可怜,整天呆在浅浅的水里,喝的是海豚难以下咽的淡水,吃的是淡如嚼蜡的水草,但能每天看到天使的微笑,海豚已经感到很满足。 天使和海豚只能每天晚上相聚,因为它只是一条鱼,而她是天使…… 天使可以接受海豚的爱情,但她并不能接受——她是天使,而它只是一条鱼。鱼是不能给予天使荣誉和财富,也不能给予天使一个家和女人所希冀的安全感与归宿感。 如同这个世间很多爱情一样,在现实和追求面前,纯洁的感情是那么不堪一击,没有面包的爱情最终会在现实的磨砺下湮灭成灰烬。 有一天,天使把海豚从天上高高抛起,海豚重重的摔在了人间,浑身创痛的海豚甚至于来不及去审视自己的伤势,便消沉在爱的伤里。 当他肯于舍弃自己的外形,甚至亲人,肯于改变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肯于牺牲一切时,他换回的不是爱情,却是无休止的伤心和绝望。 天空依然美好,天使依然美丽,海豚却已不再是海豚。 海豚毕竟是海豚,不等同于一般的鱼,在度过近乎绝望的伤心后,它依然顽强的生存,在完成了自己对环境的习惯后,他依然是这片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 爱情的失意并不影响它对生活的热爱,它最终是要向天使证明,它永远不会这样就被打倒,它是海的精灵,当然也能成为江河的精灵,但是……它毕竟只是一条鱼! 有一天,它来到一处叫龙门的地方,同行的鱼告诉它,如果它能跃过龙门,那么就有可能成为龙,江与海的王者,可以呼风唤雨的龙! 但是几百万年来,这只是鱼类的一个梦想,根本就很少有鱼能够成功!海豚根本没有经过思考,它已经决定了,它要成为龙!它要成为强者! 要成为一条龙,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跳跃,坚持自己的梦想,海豚对成功并没有信心,但它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放弃,就如同它对天使的爱一样,它不能给天使所希望的面包和现实,它所拥有的唯有不肯放弃…… 也不知道这是它的悲哀还是勇气,它就在那里不停的跳,不停的跳,尽管摔得鳞飞肉烂,但它永远都没有停止。 机遇是这样一件东西,你可能一生也太可能把握它,但也许你的努力和坚持,会让你在一瞬间拥有你所希望的一切! 一场豪雨的降临使原本可望不可及的龙门变低,已经快要耗尽全力的海豚没有放过这最后的一击,在它腾向空中的一瞬间,似乎力量加倍的回到了身体,它跃向了天空,它成功了!现在的它已经是一条龙…… 它已经可以飞向天空,接受天使们的祝福,没有人知道它曾经只是一条普通的鱼,更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是一只生活在海里的精灵。 如今它已是一条龙,天之骄子,事业上拥有龙宫的它,权贵足以让人眼红,爱情上无数仙家圣女来往如过江之鲫,但它都没有选择,现在的它,还想看看,那背叛了它爱情的天使…… 它渴望她能匍匐在它的面前,让她看看,曾经的海豚,她所放弃的选择……这样才能平息它汹涌的怒火。 但是它走遍天界,也没有找到天使…… 它突然明白自己对天使并没有真正的恨意,只是想让天使看看自己,看看自己也可以骄傲的站在她的面前,让她生出一丝悔意。但天使似乎从天际消失了。 它歇息在龙门,陪伴的天使们问:“你当时就是从这里跳上来成为龙的吗?” “是的。”它有些骄傲的回答。 “你真幸运,要是我的朋友的恋人有你这么幸运就好了!”天使们羡慕的说道。 “你的朋友?怎么没有听说过?” “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也是一个天使,但是她却爱上了一只海豚,为了让海豚成为龙,我的朋友忍心地将它抛入了水中,希望它有一天能变成龙。” “但是你要知道海豚是怎么可能变成龙的嘛,只有我的那个朋友,居然那么傻,天天在这里等待她的男友变成龙,而且还坚信!” “那她为什么不告诉海豚……”海豚感到自己的眼眶已经开始湿润。 “那是不可能的呀,如果告诉了它,那么他心中牵挂着天使,是不可能去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呀。” “那么……天使呢,她现在在哪里!”海豚急促的问道。 “来不及了,她一直在等,一直不肯离开,要知道,天使在人间是不能呆太久的,她等得太久,而海豚又迟迟没有出现,她已经化成了山中巨石。”天使们惋惜的看着海豚。 然后他们,看见了他们最不敢相信的一幕,一条龙活生生撞死在巨石。“她已经走了,我成为龙又有什么用,我成为强者又有什么意义,就让我的血和她凝在一起,永不分离!” 那一夜,天上人间,有雨如倾…… 徐其明的回答: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读过点书的人都听说过的话:“上帝不掷骰子。”这很明显是比喻,但还是很容易让一些人留下爱因斯坦信仰上帝的印象。传教士更爱宣传说爱因斯坦信仰上帝,连爱因斯坦这么聪明、这么有科学精神的大科学家都信了上帝,你还敢不信吗?这种宣传做得多了,连一些未必是信徒的人也跟着想当然地认为爱因斯坦是信上帝的,例如有文章称:“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我们总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说他缺少科学素养吧?”(李鸿文《官员迷信并不代表缺少科学素养》,《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8日) 这种传言不知起于何时,但是在爱因斯坦还没“去见上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爱因斯坦生前曾多次澄清过。例如,1954年3月22日,一位技工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到他读到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爱因斯坦在24日回信说:“你所读到的关于我信仰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2008年发现了一封爱因斯坦在1954年写给一位犹太教哲学家的信,信中对这位哲学家的著作表示了不同意见,指出“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弱点的表达和产物”,而《圣经》则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气的”,不管后人对《圣经》做如何精巧的诠释,都“不能改变我的这个看法”,因为这些诠释和《圣经》的原文几乎毫无关系。爱因斯坦虽然是犹太人,但并不信犹太教,也不特别看重犹太教,在信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对我来说犹太教和所有其他宗教一样,是最幼稚迷信的体现。” 虽然一直有人文学者声称把宗教和迷信混为一谈是“无知”,但爱因斯坦显然认为二者并无区别,所有的宗教都是最幼稚的迷信。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有人引用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来证明科学离不开宗教:“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这是从爱因斯坦194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科学与宗教》中抽离出来的。那些用这句名言来证明宗教信仰的人显然都没有看过它的上下文,而是把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强加在爱因斯坦身上。 以爱因斯坦对所有宗教的不屑,不难理解他在这句话中所说的“宗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宗教一般被定义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或崇拜,但是在这句名言的上文,爱因斯坦“偷换概念”,把宗教定义成能让人超越自私欲望的“超个人”的价值,是对超个人的目标的追求,而不论它是否与神有关。换句话说,他在这里所说的“宗教”,其实是一般人所说的“道德”或“信念”,因此他才会说:“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理解宗教和科学,那么它们之间看来是不可能有冲突的。” 所谓“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意思,不过是说科学家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科学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激情所渗透的人们产生的。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萌发于宗教的范畴。同时属于这个范畴的还有这样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我在上文引用的爱因斯坦的信也说了,他本人的宗教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和上帝、神、超自然力量毫无关系。 在这句名言的下文,爱因斯坦抨击传统的宗教,指出:“今天在宗教与科学范畴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上帝的概念。”并呼吁宗教导师们放弃有关人格化上帝的教条,放弃这个恐惧与希望的源泉。只有在宗教领袖据此重新定义宗教后,宗教才能从科学知识那里获益。“真正的虔诚,并非通过对生命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或盲目的信仰,而是通过努力获得理性知识而达成的。”可见,爱因斯坦名言的主要用意在于批评传统宗教,希望宗教领袖放弃与科学相违背的教条。用这句名言来为传统宗教辩护,声称传统宗教与科学无冲突,甚至认为科学离不开传统宗教,是荒唐可笑的。 不可否认,至今还有个别的大科学家信仰宗教,在那些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是如此。例如,根据调查,美国科学院院士中还有极少数人(大约7%)相信上帝的存在。虽然大科学家一般都是比较有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人,但总难免会有例外。我们不能因为有例外的存在就认为“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说他缺少科学素养”。科学强调怀疑、实证和理性,宗教要求盲从,二者有着根本的冲突。至少在相信上帝这件事上,个别的美国科学院院士表现得很没有科学素养. 基督教传教资料经常提到,达尔文晚年幡然悔悟成为基督徒,并对自己似是而非的进化学说深感愧悔,临终前向一位传教士霍浦夫人(Lady Hope)忏悔,有霍浦夫人与达尔文的晤谈纪要为证云云。这位霍浦夫人是何许人呢? 此人原名伊丽莎白?科腾(Elizabeth Reid Cotton),于1842年出生于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嫁给英国海军元帅詹姆斯?霍浦(James Hope)爵士,因此获得“夫人”头衔。她在1913年移民美国,1922年死于英国。霍浦夫人是一位狂热的传教士,热衷于社会活动(特别是反对酗酒运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次布道中,她讲了达尔文向她忏悔的故事。基督教教会对此如获至宝,请她撰文发表。这篇她与达尔文的“晤谈纪要”,于1915年发表于美国的一份基督教刊物上,此时距达尔文逝世(1882年)已有33年之久。不过在此之前,霍浦夫人就已经在向人叙说达尔文临终向她忏悔。这个谣言,在达尔文逝世后不久就已出现。在1887年2月8日达尔文的儿子弗兰西斯在给托马斯?赫胥黎的信中就指出,所谓达尔文临终时放弃进化论的说法是“假的,没有任何根据。”在霍浦夫人的文章发表后,弗兰西斯在1918年5月28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霍浦夫人对我父亲的宗教观的说法是非常不真实的。我已经公开指责她捏造事实,但没有看到任何答复。”在1922年,达尔文的女儿亨里雅塔为此给伦敦一份基督教周刊去信声明: “在我的父亲临终前,我守在他的身旁。在他重病不治时,或在他得其他病时,霍浦夫人都不在。我相信我的父亲从未见过她,她对我的父亲的思想、信仰没有任何的影响。他对他的任何科学观点,不论是当时的还是早些时候的,从未反悔过。我们认为有关他忏悔的故事是在美国编造出来的。整个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达尔文的子女都否认霍浦夫人见过达尔文。在所有有关达尔文的史料中,都没有达尔文见过或认识霍浦夫人的记录。例如,在达尔文以及达尔文亲属的信函中,从来没有提及霍浦夫人。霍浦夫人在文章中对达尔文及其住宅的描述,有的相当准确(比如达尔文睡衣的样式),表明她似乎曾在达尔文家中见过达尔文,但有的又非常不准确,比如她说达尔文对她说:“我在花园中有一座夏季别墅,能容纳大约30人。”而实际上,达尔文的那座别墅很小,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她说达尔文说他发表进化论时是个“没有成熟念头的年轻人”,而事实上达尔文为创建进化论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收集证据,在《物种起源》发表时他已50岁。她说在她见达尔文时,达尔文已卧床不起几个月,而实际上达尔文从来没有卧床不起这么长时间。达尔文逝世于1882年4月19日,是春天,霍浦夫人声称她是在“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见的达尔文,最迟只能是前一年的秋天,而在那之前达尔文一直有每天下午去沙径散步的习惯,从未卧床不起。他的散步习惯一直坚持到3月7日。在逝世前的最后一个月,达尔文也没有停止工作。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在替弗兰西斯做实验记录。 达尔文临终前只有夫人爱玛和子女在场,他的临终遗言是对爱玛说:“告诉我所有的孩子们记住他们对我总是那么的好。”“我一点也不怕死。”他对进化论和不信神的立场,至死没有改变过。在临死前两个月,他写过三封信,在三封信中都重申了其进化论观点。在达尔文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秋天,1881年9月28日,他在家中接待了两位著名的无神论者。在谈话中,达尔文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基督教。但他不同意他们向大众宣传无神论的做法,认为不信神的立场只适合于有教养的人,而让普通大众接受的时机还不成熟。他并提到,即使是他,也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一直到40岁时(主要因为女儿安妮的夭折)才彻底抛弃了基督教。对这次会面和谈话的内容有非常可靠的历史记录。谁能相信就在同一时间,达尔文突然向一位传教士忏悔? 达尔文不信神、反对基督教的立场还有他晚年亲笔写下的文章为证。他的自传主要写于1876年,但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做修改。这个自传是给其子女看的,并没有打算发表,其中不仅介绍了他的进化论观点,为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感到自豪,而且非常坦率地、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以致在其死后(1887年)发表时,在夫人爱玛(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要求下做了大量的删节,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完整地出版。达尔文在自传中,用专门一章阐述自己的信仰,批驳了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存在,并介绍了自己唾弃基督教的经过: “当我在贝格尔号船上的时候,我是非常正统的,我记得当我引用《圣经》做为道德的某个方面的不能辩驳的权威时,还受到了几名军官(虽然他们自己也非常正统)发自内心的嘲笑。我想是因为这种争辩方法的新奇使他们觉得有趣。但是,从《旧约》那套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历史,比如通天塔、彩虹是一种信号,诸如此类,从它让上帝具有一名仇恨深重的暴君的感情,我越来越认识到,《旧约》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或任何一个野蛮人的信仰更值得信赖。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逐渐升起,并且驱逐不去——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一点,如果上帝向印度人启示的话,对他的信仰是否就要跟对毗湿奴、湿婆等等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就像基督教的信仰是跟《旧约》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我看来是绝对不可信的。 “需要有最明显的证据,才能使任何一个精神健全的人相信那些支持基督教的奇迹。而我们越是认识自然界的固定法则,奇迹就变得越不可信。而那时候的人是如此无知和轻信,到了我们几乎难以理解的程度。而福音书无法被证明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写成的。而它们在许多重要的细节上都互不相同,这些细节太重要了,在我看来必须承认是出于不可靠的目击者。由于以上列举的这些反省——我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新鲜或有价值才提出的,而是因为它们影响到了我——我逐渐地不再相信基督教是神启的。有许多虚假的宗教已经像野火般地传布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实对我也是重要的。《新约》的道德观看上去很美丽,但很难否认,它的完美是部分地依赖于那些我们现在视为象征和寓言的解释。 “但我在当时还是不愿放弃我的信仰——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经常做这样的白日梦,在庞贝城或其他地方发现古罗马名流的通信或手稿,以最惊人的方式证实福音书所述的都是事实。但我发现,即使是凭借我无边的想象力,也越来越难以捏造出足够的证据让我信服。这样,怀疑以一种很慢的速率在我的心中滋长着,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速率是那样的慢,以至我没有感到有什么苦恼,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我很难明白人们怎么能够希望基督教是真实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其经文以明明白白的语言表示了,凡是不信仰基督的人们,其中包括我的父亲、兄弟以及几乎一切我的最好的朋友,都要永世受到惩罚。 “这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 达尔文明明白白地宣布“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基督教传教士却偏偏要造谣他晚年忏悔,而唯一的依据就是一位狂热传教士的证词。达尔文夫人爱玛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如果达尔文接受基督教,最高兴的应该是她了,达尔文为什么不向她忏悔?为什么不让她知道自己“改邪归正”了?可见这个证词于情于理都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最坏的可能是霍浦夫人根本没有见过达尔文,而凭空捏造晤谈纪要;最好的可能是她曾经在达尔文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见过达尔文,或许达尔文出于礼貌讲过称赞她救助穷人的社会工作的话,或许达尔文还对打着他的名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表示了不满,于是她便自欺欺人地编造出了达尔文抛弃进化论、改信僚督教的故事。基督教传教士坚信这一孤证的唯一理由是霍浦夫人做为虔诚的基督徒,不会做假见证。但是我们知道虔诚的基督徒会做假见证,特别是在传教时更是谎话连篇。他们的上帝也许不介意其信徒为他做假见证,但是他们的确做了假见证。 传教士编造达尔文忏悔的谣言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进化论不成立。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成立,只看支持它的证据是否确凿。即使达尔文后来反悔,也不能抹杀支持进化论的无数证据。因此我们戳穿这个谣言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进化论的正确,而是为了维护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声誉。 殷智琳的回答:去看书《海边天使的琴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