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王亭又:请问东北二人转本来就很低俗吗?有好多黄段子吗?

2020-8-12 12: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 评论: 0

摘要: 丁子杰的回答:   东北二人转最原先叫 “十不闲”   十不闲是清代的一个曲艺曲种,清末民初曾有过一个向戏曲形式过渡的过程,流传范围为涿县、涞水、定兴、安国、完县(今顺平)以及北京的房山等县的农村。十不闲 ...

丁子杰的回答:

  东北二人转最原先叫 “十不闲”   十不闲是清代的一个曲艺曲种,清末民初曾有过一个向戏曲形式过渡的过程,流传范围为涿县、涞水、定兴、安国、完县(今顺平)以及北京的房山等县的农村。十不闲,清康熙中叶已在北京等地流行,原为风阳花鼓。当时的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称:“(十不闲)凤阳妇人歌也。”清嘉庆之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它常以花会面目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大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由一个演员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闲,故名“打十不闲”。   十不闲大体分三种类型,流传在涞水北秋兰和定兴县古桑村的为说唱型,如《十女夸夫》就是由一个演员一气唱完二百四十多行唱词,伴奏只有一个十不闲架子。流传在完县阳各庄等地的为歌舞型(当地叫吃蹦弦),十不闲架子上没有乐器,只绑些彩绸、彩花,由一名男演员扛起作为道具在前领舞,后跟一些演员伴舞,打击乐在一旁,另有一个古老的长杆吹出独特的音响,一阵锣鼓后,由一个演员唱一段诸如“臭虫下狗熊”之类的取笑唱词。   再一类就是戏曲型,或称彩扮莲花落,房山石窝和涿州三城的就属这一类,是十不闲与莲花落相结合的产物,象《王小赶脚》这个节目,就分为一丑一旦两个角色,粉墨登场,有说有唱,亦歌亦舞,角色有进有出,体现着由说唱型向戏曲形式的过渡。演出尤重插科打诨,经过锤炼的《小姑贤》、《朱洪武放牛》,则是较为完整的民间小戏了。但这种小戏仍无文场乐器伴奏,只是在十不闲的架子上再加上打竹板,从伴奏上特别体现了与莲花落的融合,因为竹板又称莲花板、落子板,有人或干脆就称竹板为莲花落。   涿州三城打十不闲的历史,据老艺人们讲已有百余年了。当地的演出活动一直坚持到20世纪60年代末。清中叶,京城打十不闲的艺术形式很盛,影响了京畿附近的农村。三城的十不闲极大可能由北京传来,稍后又从三城传到房山的石窝等地,据石窝的老艺人说:“我们石窝的十不闲是从三城学来的,过去出会先到涿州拜师。”   三城十不闲演出的剧目有《秋天段》、《摘棉花》、《抱龙盒》、《小姑贤》、《王小赶脚》、《四卖》、《朱洪武放牛》等。十不闲不管是那一种类型,它既能搬上舞台又能搁地演出,在走会的时候,还能边走边唱边扭。这时候老艺人叫“唱花曲儿”。所谓花曲指的是《绣兜兜》、《王员外休妻》等民歌小调。   十不闲的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平易。音乐都基本上是上、下旬反复,根据需要,曲调不断作些小调整,由于没有文乐伴奏,演员一上口就是那个固定音高。据专家们研究,十不闲莲花落是东北二人转的前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08:41 , Processed in 0.05858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