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的父亲。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钱均夫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1969年去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 钱均夫 - 家族背景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缪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其内容如下: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9.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均夫 - 个人经历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于1911年、1913年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1912年,钱均夫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1914年,也就是在钱学森3岁那年,钱均夫到当时迁往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1969年去世。 钱均夫 - 革命经历1904年,杭州市富商章氏,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 钱均夫 - 对钱学森的家庭教育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 钱均夫 - 妻子钱均夫的妻子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或许,钱学森的惊人天赋,就是来自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均夫 - 儿子钱学森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钱均夫 - 个人评价钱均夫早年抱着“兴教救国”的抱负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1910年,钱均夫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热爱祖国、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革命先行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父亲,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对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他更是一位对新中国文史研究作出奠基作用的学者。 钱均夫 - 主要著作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