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都欢:达斡尔族歌曲的特点和其影响?

2020-8-11 18: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2| 评论: 0

摘要: 刘羽桐的回答: 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达斡尔族歌曲多表现劳动、家乡和风景,曲调热情、欢快、悠扬。因为达斡尔语言没有文字,加上受汉族影响,新创作的歌曲基本很难保留达斡尔歌曲的特色,更像市面上那种民族 ...

刘羽桐的回答:

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达斡尔族歌曲多表现劳动、家乡和风景,曲调热情、欢快、悠扬。因为达斡尔语言没有文字,加上受汉族影响,新创作的歌曲基本很难保留达斡尔歌曲的特色,更像市面上那种民族歌曲或略带蒙古歌的感觉,一些传统曲目如《哈肯麦》,妇女们吆喝着“汉百汉百汉百”的号子翩翩起舞,至于那是什么感觉,只有听过看过才知道。对新疆有什么影响?不知道,貌似跟蒙古关系更多吧

李立君的回答:

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达斡尔族歌曲多表现劳动、家乡和风景,曲调热情、欢快、悠扬。因为达斡尔语言没有文字,加上受汉族影响,新创作的歌曲基本很难保留达斡尔歌曲的特色,更像市面上那种民族歌曲或略带蒙古歌的感觉,一些传统曲目如《哈肯麦》,妇女们吆喝着“汉百汉百汉百”的号子翩翩起舞,至于那是什么感觉,只有听过看过才知道。对新疆有什么影响?不知道,貌似跟蒙古关系更多吧

路漫漫的回答:

据说按照dna测试,说他们是契丹人后代。 根据一份资料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分子考古学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分子考古通过提取古代各种生物的dna,并将其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可找出其内在的遗传联系,结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刘凤翥、陈智超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杨焕明、刘春芸教授等专家合作进行“分子考古学”课题研究时,将契丹人后裔的研究列为重要内容。课题组先从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样,然后南下云南保山,从“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样,又取道四川乐山,从正在那里展出的内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尸上提取了小块标本。课题组完成对契丹遗骨、达斡尔人、蒙古人、鄂伦春人、汉人和云南“本人”的dna测序后,进行了严格的比较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在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与契丹人拥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而云南保山施甸的“本人”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为契丹人的后裔。追随女真蒙古四处征战契丹后裔流散至全国各地. 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达斡尔族民俗是达斡尔族民众把日常生产生活中处理具体事宜的实实在在的观念和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点,为人们世代承传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发展而发展变化。在清代,达斡尔族已经形成了建立在农牧渔猎多种经营基础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内容,又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进的内容,具有综合体现融汇农牧渔猎经济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这在众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达斡尔族对人类民俗文化的独特贡献。到20世纪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达斡尔族仍然较全面地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区居住的达斡尔族,由于受居住地域环境及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虽然也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与经济状况的民俗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达斡尔族民俗已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在此,根据我们并不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于达斡尔族民俗在现代的承传和变化作粗浅的论述。 一、达斡尔族民俗的承传变化的状况 (一)生产习俗及经济发展情况 据我们在莫旗、扎兰屯的达斡尔族聚居地方调查,达斡尔族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多种经营的经济特点,形成了以农为主的经济。在此以莫旗腾克乡特莫胡珠村、莫旗西瓦尔图镇双龙堡村、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巴图村为例。 特莫胡珠村地处偏僻,是很典型的山区之村。1997年村里有103户,475人口,其中达斡尔族90户、鄂温克族4户、蒙古族3户、汉族6户。在三四十年代,村里达斡尔族从事多种经营,种地、狩猎、放排、制作大轱辘车到呼伦贝尔草原上换马。而我们所了解到的,这里不放排有30年了,不制大轱辘车有20年了,不用大轱辘车有10多年了。 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这里已经以农为主,发展农业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方向。1982年全村有耕地面积4000亩,生产队有2台拖拉机、150来头匹牲畜。到1997年,村里地多的人家一户就有一百多垧(1000多亩)耕地,是过去一个生产队耕地的数量。全村有耕地面积4万亩、大牲畜300头匹、山羊一百多只,有95%的人家有奶牛,半数以上的人家养马,主要用于骑乘。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黄豆,占耕种面积的80%多,其他有小麦、玉米、谷子。全村有大型拖拉机16台、小四轮拖拉机40多台,有播种机等配套机械。70%至80%的耕地用播种机,翻地也有机械,只有趟地时使用牲畜。大多数人家不用牲畜种地有十来年了。过去生产队时,粮食不够吃,好的年头每人能分上360斤粮食,多数年头是吃返销粮。现在家家卖粮。人均收入达到一千五六百元。 这里仍然保持着园田种植蔬菜、玉米的传统,但种植烟叶的人家明显减少。原因是很少有人收购烟叶,中青年人吸烟卷的多。种植烟叶的人家也是一次种植够用两三年的烟叶,隔年种植,或买别人家的烟叶。 双龙堡村伪满时建村,当时就以农为主,同时有牧业、放排业。1997年有58户、264人口,其中达斡尔族51户、汉族7户。有耕地9470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89年的13.5亩,增加到1997年的近36亩。在六七十年代,仍然种植荞麦、稷子等传统农作物。到1982年以种谷子、玉米、小麦显主,少量种植稷子、荞麦、燕麦。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开始转向主要播种黄豆。1997年全村黄豆种植面积占耕种总面积的90%。有小四轮拖拉机32台、大型拖拉机1台,种地基本上是机械化作业。该村从1984年开始使用除草剂,1990年已经普遍使用。1986年以后很少用牛马耕地了。该村1983年售糖20万斤,1996年售粮近200万斤。 1989年该村有120多头大牧率。1997年有47头牲畜,其中7匹马,其余是牛,其中奶牛80多头,基本上每户都养猪,平均每户两头猎。过去家家种黄烟,每家出售几百斤黄烟。由于销路变窄,从980年代以来已基本不出售黄烟了,黄烟种植逐渐减少,1997年全村只有五六家种植。1996年、1997年,村里有两三户人家开始种菇娘(植物名称),亩产可达120多斤,效益比较可观。 巴图村是40年代初由齐齐哈尔地区迁移来的达斡尔人建立的。当时就以农为主,同时从事狩猎、制造大轱辘车。1997年全村有278户、1167人口,其中达斡尔族57户、210人口。全村耕地9866亩,黄豆播种面积占70%,玉米占10%,葵花占5%,还有白瓜、甜菜等。80年代,黄烟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每户平均种植一亩黄烟,单产达六七百斤。自1990年以来,黄烟销路减少,现只有少数人家种植。全村有310头牛,其中146头奶牛,还有221匹马、770只羊。牲畜还较多地用于耕地、拉车。全村有40户人家有小四轮施拉机,有配套的播种机、自动犁,占总户数的1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10:35 , Processed in 0.05924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