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的回答: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自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亦“善属文”;而其本人又天资聪敏,故自幼知书能文。十八岁时适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于文学亦甚精通。婚后两人共同著录金石,研究历史,写诗填词,属文著书。夫妇感情笃深诚挚,家庭生活融洽美满。1127年,金灭辽以后,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北宋王朝的徽、钦二帝,北宋王朝至此灭亡。李清照夫妇同大量中原人一样,先后仓皇南奔,屡遭颠沛之苦。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移知湖州途中,急病身亡。而金兵又不断南侵,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先后在杭州、越州、台州、金华一带,过着流离失所的凄苦生活。在避难奔走中,所有收藏的金石书画、文史书籍几乎丧失殆尽。国破之感,家亡之痛,使词人内心郁积了无尽的悲酸,于是一种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感伤的愁情便充溢于这一时期的词中了。《武陵春》便是表现这种悲愁苦闷情绪的词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WSZS201008010.html ?何物?的回答: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自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亦“善属文”;而其本人又天资聪敏,故自幼知书能文。十八岁时适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于文学亦甚精通。婚后两人共同著录金石,研究历史,写诗填词,属文著书。夫妇感情笃深诚挚,家庭生活融洽美满。1127年,金灭辽以后,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北宋王朝的徽、钦二帝,北宋王朝至此灭亡。李清照夫妇同大量中原人一样,先后仓皇南奔,屡遭颠沛之苦。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移知湖州途中,急病身亡。而金兵又不断南侵,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先后在杭州、越州、台州、金华一带,过着流离失所的凄苦生活。在避难奔走中,所有收藏的金石书画、文史书籍几乎丧失殆尽。国破之感,家亡之痛,使词人内心郁积了无尽的悲酸,于是一种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感伤的愁情便充溢于这一时期的词中了。《武陵春》便是表现这种悲愁苦闷情绪的词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WSZS201008010.html qqh1993的回答:“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黄建民的回答: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记述了他们夫妇收藏、所见的古代铜器、石刻、书画,并对这些文物有关内容和事迹作了考证和评论,全书共30卷。李清照为之作“后序”之时,夫亡已六载,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自己,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文章大部分篇幅以所收藏的古代铜器、石刻、书画的聚散为线索,以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为背景,生动地记述了金石书画的收藏及这些收藏在金兵入侵中原之后随主人辗转迁徙、渐至散佚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记叙,铺写了自己的家事、经历、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写了遭罹变故后的悲苦情怀。 这篇序文在表现手法上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序,文理自然,感情真挚,行文流畅跌宕,古朴中不失活泼,谨严中常见妙语。前一部分写夫妇两人为搜集金石古籍不惜节衣缩食,并沉浸在其乐趣之中,声情并茂,文采斐然;后一部分写他们的逃亡生活及文物的散失过程,沉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