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翰的回答:因为《富春山居图》曾被火烧过,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而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所以被称为“无用师卷”。
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忽然窜出来,愣是把画抢救出来。
杨济源的回答:《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蔡佳蓉的回答:因为《富春山居图》曾被火烧过,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而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所以被称为“无用师卷”。 林朗的回答:元四家的魁首黄公望晚年作有《富春山居图》长卷,是我国历代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先后历时四年多,直到画家寿终也未完成,可谓黄大痴积一生的心血之作。此卷至明经沈周、董其昌收藏,其后属吴之矩所有。这张画在清代能流落民间,纯属那个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帮了倒忙。他自认为博学,把子明隐君的伪本当作真画,还大书特题一番,反把真画拒之门外。后来吴之矩把善本传给儿子,其子吴同卿还特地为它盖了一座“富春轩”,可见他的喜爱程度。不过这位老翁接下来竟大逆不道,在其临死之日竟命其侄子吴静安点上一把大火,准备把画带到阴间去。幸而这位后生尚且心存仁智,乘其不备从火里救出画卷,因此,如今我们将《富春山居图》展卷观看,还会发现纸本上留有火渍呢。 为什么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卷首部分被称为《剩山图》?接着上面的故事,再说那幅被火烧掉了起首一截的《富春山居图)卷,由于经历了一场令人惊愕与痛恨的火灾,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画幅比较小,但相对完整, 后来只好进行修整,重新予以装裱,把被烧坏的卷首单独裁开另行装裱一卷,名“剩山图”或“富春一角”,则顾名思义也。 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由于黄公望当年将画赠与无用禅师,因此这段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月读》编辑部编著.《月读》 第3辑.中华书局,2010.03 刘墨主编 吴翠芬审定.《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美术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 于晓明的回答:“无用师”是黄公望的同门师友郑樗。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由于黄公望当年将画赠与无用禅师,因此画卷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的这一大段经过修补之后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1948年底被运到台湾后,一直馆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 《剩山图》是因为画卷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之后,小段部分经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前段),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目前《剩山图》已经启程离开杭州,正秘密送往北京,随后经北京赴台。 |